谢小恒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 贵州省正安县市坪民族中学 谢小恒
摘要:更新教育观念,认准教学要求,更好的进行物理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
问题提出: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就告诉我们物理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学习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上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注意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四个为规定初中物理教学目的。这就说明启蒙阶段的物理教学绝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教会学生一些物理基本观点和利用物理知识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和现代化生活、生产中的物理问题,因此物理教学的内涵应该扩大,教育观念应该更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器、电脑也进了家庭,物理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而社会对人才的物理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事实说明,物理文盲者要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是越来越越感到困难了。因此,物理教学的价值就不仅有文化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为此备课时不能只单纯考虑这些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更不能因该知识没有什么位置而不教 ,其实有些知识只要求达到知道,有些知识在中考中只有1分的地位,但有了这个知识有时却能避免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有时有了这1分的知识能救活一条人命,一批财产,如:因从没有停稳的车上跳下而摔伤或死亡,如果知道“惯性”等知识的人,这类事故定会大为减少。由此,物理教学的作用有时能远远超过它应有的价值范围。认真分析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故,就会发现有不少事故是由于物理知识欠缺所致。比如某城市的下水道爆炸就是一个不太懂物里知识的工人点燃浮在水面的汽油而造成的。如果这个工人懂得一些密度和热学等知识就不会去点燃它,也就不会使那么多人丧命,那么多的财产受到损失。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物理教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教好物理,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任务,在思想深处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
二、认准教学要求,造就合格人才
有人认为,现行教材在知识选材上加强联系实际,降低了知识难度。担心按现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会使初、高中教学产生台阶。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是从现代人才观出发制定各阶段教学要求的,因此按大纲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造就出社会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也可以为准备继续学习物理的学生打下应有的基础。中学物理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上是逐层加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在各阶段都各自构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物理中的知识有些在高中只是进行加深、拓展和综合,有的则是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而已。因此按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完全可以输送出具备继续进行物理学习的高中学生。为此,教学时要把准教学深广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参照有关知识和技能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程度以及知识的难易提出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学时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处理教材。如,一般性了解知识,大纲规定不作考查,它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有个大致的印象即可。但是这些内容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有些还属于必学内容,不作考查不等于这些内容不重要可以不教。恰恰相反,这些内容往往与基础知识、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只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认知条件,不宜定得太高,太深而已。教师要通过这些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和处理现代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他们文化素质的同时,发挥教学的社会价值;知道层次的教学要求应该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具体地说就是能说出它的大意,能根据提供的物理事实(材料)识别出它。换句话说只要求学生懂得是什么、怎么样就可以了。如,“平面镜成像”对知识的要求,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记住平面镜成像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物与像的位置关系就可以了。有关为什么有这些特点等问题就不属于教学范围;理解层次的知识教学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领会其基本涵义,能利用这些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换句话说就是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为什么。如“物体的浮沉条件”属于理解层次,教学时不但要求 学生懂得在什么条件下能上浮,什么件下能下沉,还要懂得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所在;掌握层次的要求主要是指能灵活地适用知识来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要达到比较灵活,就必须使学生懂得该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的思维,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带有干扰性条件的物理问题。
三、认清编写意图,防止思维僵化
人们认识事物都具有阶段性,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中对于一些知识的要求是较为低级的,不严格的,有的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甚至有些知识以后还会用别的理论来代替。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站在本质的高度去进述那些属于形式的东西,防止思维僵化。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压强时,往往会流露出“固体传递压力,液体传递压强”的字眼。其实物体传递压力,压强是个不严格的提法,物体发生加速运动时,压力、压强各处是不相同的,初中只是粗略考虑平衡状态而已。如果教学时,把这些粗略的东西讲绝了,学生接受了这种形式的东西,对于今后深入学习高中的“力学”时将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又如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是有条件的,教学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因为碰到浸入液体的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或流体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时,用它来解决问题就会引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