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庆娥:浅谈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 河北省馆陶县职教中心 乔庆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在教育教学中便是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旨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课题。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浅显的感悟,不成体系,谨以此文以引它山之玉。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独特的不容忽视的。“语文课包罗万象”,其本身就富有无穷的魅力,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素养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要:
1、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是从学生因素看,还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看,语文老师都应是一本“百科全书”,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有比较坚实的语文功底,还必须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知识面过窄,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重要和语文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的。正所谓“给一飘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最愿接近和倍力崇敬的那些博学多才的老师。
语言是教育的媒介,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俗语说:“云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常听见学生背地里评价他们的语文老师:“他讲课,总是老和尚言经——催眠,“我的语文老师呀,妙语连诛引人入胜——精彩;”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巧妙的导入语,穿针引线的点拨语,画龙点晴的概括语,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善于创设课堂情境,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求知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语文教学要把好“创情境,引兴趣”的关口,讲授课文,我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苏杭何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态下,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边听边读。学生在音乐中,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去体会、去寻找、去追求园林优美的画面和意境。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大家一起找到了美的焦点——“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至此,欣赏美、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善于当机立断,因势利导的智慧与胆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碰到或出现一些偶发的教育环境,教育因素,加之语文教材对生活的涵盖面广,渗透力强,课堂教学容易发生意外。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万变不惊,灵活决断的能力,更需要语文教师能充分用这些“活”的一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现场说服教育。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曾有一篇文章,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师讲课时涉及到贷币问题,讲兴正浓时猛然发现有人呼呼大睡,他没有喝令那学生站起来,而是岔开话题,幽他一默,我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之中就有不为金钱所迷惑的“正人君子”,居然安然入梦。这一灰谐的调侃,既是对瞌睡者的批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甚令叹服。
“教育机智”还要求语文老师用活教育内容,因势利导,随时随地创造教育契机,有学生提出:愚公实在太傻了,没有必要世世代代去移山,直接搬家,移民不更好吗?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思维十分活跃。
3、“授元以渔”努力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意站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一贯注重“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教给他们查字典、词典,找资料,录名句,做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课前预习;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采用自我鼓励,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监督等方式,让学生讲表现,找差距,谈成绩,摆问题,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教育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粗知大意,找出孔乙己,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动作方面的变化,并填写表格进行比较,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变化,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社会原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凸显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在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在启发式的引导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索、领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