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 四川省平昌县信义小学 杨娟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①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②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要走合作教学之路
“跳出教材教语文”需要我们走合作教学之路。语文教学是“接力工程”,一个人来抓语文教学质量,可谓“天方夜谭”,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是“你、我、他”某个人的事,是所有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大业。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如一个班从小学至高三有多个不相关联的语文教师任课,其结果往往是二年级抱怨一年级未教好,六年级抱怨五年级未教好,初中抱怨小学没教好,高中抱怨初中未教好,相互抱怨,难以形成合力;年级组里语文教师各行其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很少坐在一起共商语文教学大计;优秀语文教师的带头作用不明显,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而中学阶段大搞应试教育等等,这种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的问题不解决,那“优化课堂教学”、“全面育人”、“素质教育”等等口号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何以能落在实处?所以,在一所学校里,如何充分发挥优秀语文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全体语文老师的积极性,培养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形成语文教学的合力,那么,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可指日可待!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最有生气的学科,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有老师教和自己学差别不大,甚至自学效果高于教师上课的效果,因此放弃上语文课。究起原因,当然那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是其中一个方面,教材发到学生手中,他们很快就读完了,而老师还要从头到尾照本宣科地仔细分析,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语文学习。这是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做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朱自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为人及其作品,这样,学习起来,课堂气氛意外高涨。学习《背影》之后,我又让学生品读了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和《绿》,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同时,也让学生扩大了视野,增进了积累。②将各种各类不同体裁 ,不同题材的名家名篇或时文,或科技文,视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有所选择的介绍给学生。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品文,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随时补充到语文上来。③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