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 贵州省思南县六井小学 张羽芳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十学生自主学习,台作交流的情境”。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然而很多无意义的情境依然存在,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形式主义现象电较为普遍。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从下三方面谈谈: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氛围或生活场景,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现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等。
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什么样的情境是~个好的问题情境?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仃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活动过程。因此,情境并不必须联系生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样是好的情境。比如,从12+3-15,15-3 -12,15一12-3这一活动中得出加法各部分之问的联系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目的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存引入新知时,教师一般先将设计好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固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针对性,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老师要退给小胖、小巧、小亚他们42元钱,平均每人退到多少钱?(呈现4张10元的纸币,2枚一元的硬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先分l0元的纸币每人l张,再把一张10元的纸币换成l0枚一元的硬币,每人4元……借助于生活经验,竖式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就能理解了。
2、障碍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在新知的实际应用中,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出现一些有多余条件或缺少必要条件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有培养数感的估计练习,如果直接出示17个草莓,让学生估计有多少个,学生可能并不去估计,而是一个个地数。所以,我们可设置一些障碍,让l7个草莓存屏幕上无规则地运动着,有意干扰学生数数,学生只能估计。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情境要把握适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牛思考空间小,甚至无须思考,结论就会随口而出: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摸不着边际,常常在外围兜圈子,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或暗示。
3、新颖性
问题情境的剖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生动,对学生能产生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来说,中低午级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动物、游戏、童话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中,教师出示小明计算的;+;=;提问:为什么和反而小于加数?这样汁算有问题吗?问题情境既新奇又有挑战性,根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继而追问其原因。
4、全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因此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面向±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三、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l、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喜爱新奇的事物,爱好幻想,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注意力持久性也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诱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以这样的故事情境: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邱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这里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章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呈现画面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AI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你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这个情境,对第一幅画面学习分数(;);对第二幅画面学习分数(;);对第三幅画面学习分数(或2,或,或不能表示)。这个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3、创设操作情境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可让学生用12个棱长l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长、宽、高填入相应的表格中,通过观察,比较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相操作中,让动生手、动几、动眼、动脑、引导他们州察——抽象——概括——表(下转第23页)(上接第14页)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4、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丌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刨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进行拍球比赛,一个组4个人,一个组3个人,当比赛结束后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时,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之后诱导出平均数的本质含义、平均数的二种计算方式、平均数的特点。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刨设,需要认真考虑提供的情境是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否真正为目标达成。教师要努力地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