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朝霞:职专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
职专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
◎ 山东省招远市全科医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温朝霞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知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我们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时,我们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
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例如,我们在教授生物的“有丝分裂”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言:
(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
又如,我们在教授“水分代谢”时,设计了如下引言:
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
这样的一个一个悬念,就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是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知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我们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和电子设备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例如,我们在教授“减数分裂”时,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
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
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
接着,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
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
例如,我们在教授“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
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
(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
(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
(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
又如,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
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知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知不能提高。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
(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
(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
(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
(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
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好奇是高中学生的共同心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点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材料乱拿、显微镜乱搬、镜头乱换、药品乱加;而应该做的却没有去做或做得不好,影响实验效果。
例如,提取色素时,称取5g绿叶前没用吸水纸擦干叶面水珠或没剪去大的叶脉;加入丙酮后没有及时研磨或研磨时间过长而得不到深绿色的滤液,使整个实验无法进行等。这就要求教师事先提醒学生,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正确的操作方法怎样?预计会出现哪些现象?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将好奇心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又如,学生由于头脑不够冷静,操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个别学生在取材时剪下的不是根尖部分,而是其他同学剪剩的伸长区或根毛区;有些学生慌慌张张,将盐酸或龙胆紫的试剂瓶推翻在地,造成地面和附近同学的鞋袜污染;有些学生在用高倍物镜观察时,操作混乱而损坏镜头和玻片等。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一定要强调遵守实验室纪律,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否则将干扰观察和思维的正常展开,失去实验的教学功能。
六、要求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不仅能培养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便于掌握和记忆,同时还能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智力、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包括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严格要求,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让学生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磨练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益。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课堂的学具准备、认真预习复习、课上集中注意、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举手发言、作业规范、书写整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实验时要注意纵横检查,各项实验步骤按照严格顺序进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