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唐先举: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 贵州省金沙县安底中学 唐先举 
    目前,学生对生物课普遍不重视。针对此现象,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问题。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其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下面根据几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二、直观演示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验、观察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在讲“十字花科”植物时,教师安排学生提前栽种白菜花。上课时学生每人手中一朵,教师引导观察花瓣的数量、排列,引出课题。如此,亲自的体验,切身的感受,使学生获得了准确的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推断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记忆深刻,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五、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而树干却很难被拆断,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但要明确回答出来,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学生思索一会后,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由此导入新课。
    此外,还可以通过典故、谚语、仿生学、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至于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确定。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并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脱离教学要求。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14/8/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