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朝胤:新课程改革下“快乐体育”教材教法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下“快乐体育”教材教法的发展趋势
◎ 贵州省思南县文家店沿沙小学 赵朝胤
摘 要:本文就“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快乐体育教材教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理性分析,不敢妄言,略抒己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快乐体育 教材 教法
1、前言
对于“快乐体育”一词,我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受竞技体育的冲击和熏染,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得力,一直难以实施,时至今日,把快乐体育引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一举措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将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转折点。新课程改革下,快乐学校体育势必形成新的体系,以适应、贯彻和完成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
2、教材的发展方向
2.1基本技术的内容将明显减少
新课改下注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些技术强、内容单调,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更多追求成绩,观赏娱乐性较差,不适合全面开展的项目将成为介绍性内容,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和简便易行的游戏,甚至会有“舞龙”、“舞狮子”等,同时,这些内容也便于提高和保持全民健身运动的长盛不衰。我们绝少看到有人为了健身而去投铅球,或练习跨栏跑,即便如此,从健身的角度来谈,也用不着一定要掌握正规的标准动作,所以,新的教材不仅是体育课教材,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教材和参考书,或者是融锻炼方法、体质自我评价于一身的健康手册。
2.2有限的显性教材将蕴含更多的隐性教材
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课是属于基础学科,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特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而体育教学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纯传授体育知道和技术是不够的;而传统体育教材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学生自己学自己的,自己练自己的,这对于人格的个性发展与提高有很大的促动作用,而人格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对立的统一;片面强调个性化发展无疑会抑制社会化的形成与提高,导致个性与整体格格不入,对旁人漠不关心(对立)等。反之,人们只有在人际关系(社会化)的背景中才能够构建自我,与此同时又必须超越这种关系,创造自身的独立性(个性化)。所以,教材内容必须为学生设置这种背景(隐性教材),因此,集体活动项目将有所增加。
2.3地域性教材将随之诞生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气候差异较大,正因为南北有异、东西有别,所以体育教材也不可能再是“一刀切”;地域性还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一般来说,农村学校的运动场要比城市学校的运动场大,而器材的种类和数量要比城市学校的少,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它因素的促动会很快有所改变。另外,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相对于农村学生的自行车和步行,城市里的公共汽车和家庭轿车会使优越的城市学生的体能有所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基于上述原因,城乡教材应有所不同。
3、教法的发展方向
既然教材有幅度调整,教法自然也就不能墨守陈规,学校体育能否真正的成为快乐的学校体育关键还在于教法的改革。
3.1指导者角色的定位
由重“教”向重“学”的方向转变。传统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心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转变学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把学生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自由度将明显增大,教法的制定除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的核心之外,必须充分考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威严的发号施令者,而是集中表现在指导和辅导上,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例如:教师只宣布本次课的目的任务,至于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自己拿出方案来——各尽所能;或者教师只宣布方法、手段并讲出每一项目的目的、意义,但不给学生做固定的分组,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是体能情况和健康水平),选择自己所喜欢或所应采取的锻炼项目——各取所需,但无论是各尽所能还是各取所需,教师必须强化规则和注意事项。
3.3注意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微妙的影响,教师幽默的举止、风趣的语言、微笑的肯定、友善的鼓励、形象的讲解,惟妙惟肖的比喻对学生心理激活、练习欲望的产生、身体的协调性等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因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4突出无形教学效果
既然显性教材中蕴含大量的隐性教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形的教学手段实施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强调技术技能的教学,却不太讲究隐性教材的渗透,只求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显性),却很少考虑学生学会动作的同时,心理上得到了什么(隐性)?这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
4、结论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应辩证的对待,新课程改革下实施快乐的学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一次革命,但有一条成形的路让我们走,要靠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教育造就的是一代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学校体育在整体教育占有相当的位置,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下快乐学校体育的实施,必将给新世纪的中国校园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李丽云,《“快乐体育”与“学校体育”》浙江体育科学
2:刘新,林生华,《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轨迹展望21世纪学校教育》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