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陶雪娟: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旺石小学 陶雪娟
    “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事实上,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不应只是文字符号的识别过程,更是思维过程,更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是充分体现这个过程的典型例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新大纲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思考就是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发展。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老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呢?下面我就个人的体会略谈两点: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 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 合作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 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 情绪饱满、 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 实践中积极探究。 如我教学第七册课文中的《奇怪的大石头》,我激发学生用实践探索去理解课文中的一小段话,“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他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他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我让学生回家用石子砸在烂泥面上,看看石子是否卧进烂泥里,这样就能深刻理解这段话了。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园地出版社、有奖作文说话比赛、猜谜语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还可开展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 《风筝》 时,请学生回家相邀伙伴亲自放放风筝,这样,就能让他们体会到课文中的愉快心情和心情的变化。
    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研究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任务。
    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受教学进度的约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留给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的,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鼓励和指导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
    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提问时要注意学习的思路,思路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正确流畅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学生思路不畅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总之,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 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点击次数:129  发布日期:2014/6/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