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凯琳:在大语文观下学生的略读能力的培养

    在大语文观下学生的略读能力的培养
    ◎ 山东招远市实验小学 陈凯琳
    摘 要: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要同数量巨大、传递迅速、变化极快的信息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学会略读,应对社会发展,是现代语文的一种必然举措。
    关键词:略读 精读 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新课程语文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阅读任务。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能得到落实,取决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一、训练略读技能
    (1)单元整合, 自然导入新课
    每一单元都有一训练主题,单元内的文章则是围绕这一主题选取的。课前,对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的复习,其实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整合(从主题训练到学习内容),更突出了本单元的训练主题。
    (2)读链接语,明确课文重点问题
    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流畅的文字(课前连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略读课文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有时是隐性的,宽泛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整合。
    (3)依“法”自学:在精心思考中感悟
    让学生运用有关的学习方法自学相关的语段,从而训练与提高学习能力,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学习语段的精确、学法意识的明确、学习过程的真实,都从最大程度上决定着略读课文的教学成效,决定着这类课文角色的准确发挥。这时,教师的引导要做到“三明确”:(1)明确所学的内容。略读课文的“精读点”大多分散在课文中,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或提示,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甚至跳读找到它们,一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浏览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 (2)明确所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或前几篇课文学习中学到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言说的基础上,教师梳理概括。(3)明确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感悟,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时,教师要设计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导学提纲,并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自学时间。
    (4)依“学”点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
    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略”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略”——粗略与肤浅,而应该是教师教学上的“略”——简约而恰当。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全班集体交流,就学生方面来说,是个人汇报的更加系统、互动补充的更加生动。而教师只在节骨眼给予点拨,把肤浅导向深刻,把笼统导向具体,把内容导向方法,把理解导向运用。
    (5)依“文”拓展:在课外补充中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外相连,进行拓展延伸,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拓展阅读的文章可以是类似内容的课外文章,也可以是自读课本中相应单元的课文,特别是可以用已学过的学习略读课的方法可分析阅读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与本次略读课文在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类的文章,引导大家品读,在读的过程中,既拓展了阅读内容,又巩固了学习方法,同时也积累和丰富了很多知识,这也是以文带文的最大收效之处了。
    二、拓展教学方式
    (1)以同一主题为圆心进行拓展阅读
    虽然作家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生活感受不同,但他们情感是相通的。遇花残败月残缺则悲伤,逢花好月圆则欣喜,他们的情感相同,写进作品里的主题表现的也就相同在引导学生精读完课文之后,以本篇课文的主题为圆心辐射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在阅读中展开思维碰撞,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增加语言文化的储备。如学习《灯光》一文,郝副营长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能过上安宁生活,他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生们为之感动。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辐射阅读《红岩》、《饿死也要忠于祖国》等作品。江姐在敌人的酷刑下不屈服,忍受着剧烈的疼痛,还要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属于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为党的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学生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被拨动了,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礼,课后他们又找来了革命先烈的故事进行阅读探讨,在阅读中,学生们对革命先烈们更加敬佩,对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就更加珍惜了。
    (2)以同一作者为圆心进行拓展阅读
    教材精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学生在课本上精读过某一作家的作品后,对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往往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学习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学生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在此基础上推荐老舍写景名篇《草原》《林海》。学完朱自清《匆匆》,懂得了时间的来去匆匆,我向学生推荐了他的散文《背影》,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自己的深厚的爱。教李白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又引导学生诵读他的名作《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领会李白这一名家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喜爱,更体会到他豪放的性格特点。
    (3)以同一作品为圆心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接触文学的各种体裁,了解各体裁的特点,教材选文有时会对现有作品进行改编。学习新体裁作品时又辐射阅读改编前的作品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体裁的特点。如《鲁滨孙漂流记》是外国名著,教材中只有梗概和精彩片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为了学生能通过对比阅读,我又让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从而加深了对鲁滨孙这一人物的理解,也更加佩服他了。佩服他独自流落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同大自然展开的顽强斗争;佩服他遇到困难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更佩服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自强谋生的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全面,也完整地学习整个故事。
    三、迁移应用技能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多读几篇文章,多积累一些词句,更要落在会写、能写上,在学习了课文,把课堂的读、品落实到动手写了,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法,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作。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文化、语言得到了积累,于是适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从而让读与写并轨,让读真正地为写服务,让写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了写作方法的辐射阅读,在增加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种写法。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文章注重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在文中找到了答案“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处理非常完整,让人读来明白。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有好几处,总结写法时,引导学生回忆有前后照应写法的文章,同学们一下子想到了《匆匆》一课,文章的前后都一再感慨于时间一去不复返;《藏戏》由三个反问句引起人们的思考,后又追寻答案,突出藏戏的特点。这些写法都是照应的最好体现,于是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进行小练笔,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式是一个多元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但是我们需要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精读课文上的学“法”以及略读课文中的用“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大语文观下重视略读教学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著《略读指导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1941年3月出版
    [2] 刘荣华,《例谈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10期
    [3] 新课程标准

    点击次数:167  发布日期:2014/6/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