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李翠霞: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中学 李翠霞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静态知识的地位,虽然有看似热闹的师生问答,但不难发现,所谓的问答,都是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教师的“主导”变成了教师的“主宰”,教师仍囿于教教材的束缚,把教材知识分解的支离破碎,生怕学生不能掌握,一切都以教师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理解安排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培养的人才也都是解题高手,是完备的数学知识的人,而不是适应未来数学需要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全面地、多层次的认识,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让位于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不断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因素,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中引导
    作为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研究的数学是不同的,它担负着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和谐发展的重任,让学生经历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灌输关系,而是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认识,简单的知识教授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何况数学知识大多以静态的数字和符号出现在学生面前,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不是书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学生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如对于任意有理数a,方程(a-3)x+ay+a+3=0有唯一的解,求出此方程的解。如果我们只注重主元x、y求值,则很难求解。那么我们可以将方程看作是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原式可化为(x+y+1)a=3(x-1)。∵a取任意有理数∴(x+y+1)a=3(x-1)有无数解,∴x+y+1=0,3(x-1)=0。故知x=1,y=-2。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如注重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如因式分解的教学,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准确提取出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再如,加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数学魅力,发展主体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考的数学是无效的数学,也是对学生的人生的浪费。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和谐发展中引导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交流的顺畅直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学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展示个性化的理解。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在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充满激情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表达出真诚的赞赏、激励和肯定,即使学生出现差错,那也是认真思考的结果,教师也要尊重和珍视,这样学生才能够勇敢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并形成探索和创新能力。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14/5/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