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辉:初中思想品德“一案三线”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一案三线”教学模式
◎ 四川省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罗朝辉
初中思想品德“一案三线”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贯穿内容线、学生线和教师线。内容线:情境—问题—知识;学生线: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展示;教师线:设境提问—引导点拨—自学指导。具体教学程序分为三个环节:一、情境导入,提出知识性问题,粗学知识;二、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精学知识;三、精选材料,提出应用性问题,运用知识。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身的导学性文本,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是课堂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教学实践中,合理把握导学案缩写的核心因素,是保证导学案编写质量的关键与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因素是通过探究问题式的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去与生产生活实际挂钩,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让学生在依托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体现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设疑激趣是先导,揭示规律是重点,精点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方向。
二、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提出知识性问题,粗学知识
内容线:情境导入,提出知识性问题,粗学知识
教师线:通过创设情境,简洁、迅速地导入新课,进而提出知识性问题。
学生线:采取个人自学和全班展示两种学习形式,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学状况。
例如,我在执教八年级《剖析从众》公开课时,以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引入: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
几个月后,中国人回祖国探亲。一次在一个十字路口,照例的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站在原地等候,却见周围的人全部若无其事地横穿马路,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那个中国人愕然了。
这是一个关于从众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第三单元第一目《剖析从众》。紧接着出示学习目标:
①什么是从众现象?
②从众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从众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④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学习目标仅出示知识目标,而不包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问题化,以问题形式出现,而不以陈述句表述。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教师提出明确要求:1、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课上自学时间只有3分钟。2、自学完后,全班展示自学成果。展示时要说出答案在书上的哪一页、哪一段。
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
(二)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精学知识
内容线: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精学知识
教师线:教师要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二至三个重难点,相应地创设二至三个情境,并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去探究学习,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线:采取小组学习和全班展示两种学习形式。对于难度大的探究性问题,先小组内群学,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对于简单问题,就不必小组学习,直接全班展示。
下面仍然以《剖析从众》公开课为例,介绍我的具体做法:
我从四个学习目标中筛选出两个重点:③从众的积极作用有哪些?④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有哪些?考虑到学生对于 “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这个观点不易理解,把这个作为难点。对于两个重点和一个难点,相应设计三个教学情境并提出探究性问题。
为解决“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这个教学难点,我再次使用导入新课的那则材料。针对这则材料,我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
(1)这个中国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会遵守交通规则吗?为什么?
(2)他回到中国会遵守交通规则吗?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答案:从众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
为解决问题③从众的积极作用有哪些?我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以下情境和问题:
找出下列情景中哪些是积极的从众现象,哪些是消极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
情景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舟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情景2:小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3:转学到七年级(1)班的芳芳,看到同学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
情境4:小真的同学都喜欢讨论电子游戏。小真本来不会打电子游戏,但是同学们天天都在讨论有关游戏的事,为了和大家有共同的话题,他也开始打电子游戏。后来,小真一发不可收,沉迷其中,他虽然和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但是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为解决问题④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有哪些?我通过播放阿希从众实验视频来创设情境,这个视频的内容是:
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如果单独做,都不会错肯定是C,但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就不一定了。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观看了这个心理测验,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从众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 实验中的从众现象有什么危害?
(3)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个从众现象,并分析其危害。
(4)请归纳从众现象的危害。
学习方式:
第一步:在教师带领下全班集体讨论问题(1)(2)
第二步:分小组学习问题(3),然后各小组选代表全班展示。
第三步:在教师带领下全班集体讨论问题(4)。教师点拨:答案①盲目从众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一方面是知识上,归纳为“两个意识,三个性”: 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性、个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联系生活举例说明,说到我本人原来很崇拜薄熙来,但就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天刚审判了他,暴露出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等犯罪行为。进而说到,文化大革命有从众的原因,二次大战有从众的原因。
第四步:教师点拨:答案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并举案例加以说明。
(三)精选材料,提出应用性问题,运用知识
内容线:精选材料,提出应用性问题,运用知识
教师线:从本市历年中考试题、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练习册等当中,精选出少而精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说明题,进行当堂巩固训练,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外还可布置行为作业,比如,在八年级学了《走近父母》后,可布置两个行为作业:一是“爱要大声说出来”,每一个学生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二是“爱要大胆地表现出来”,要求孩子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等等。此外,还可以布置下一节课的前置性作业,包括预习课本、收集资料和准备活动等。
学生线: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