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海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大百花幼儿园 陈海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既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二)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
    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过去,许多的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盼入学、上了学不愿学等不适应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
    (四)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语言课增加看图说话及说话绘画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点击次数:96  发布日期:2014/5/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