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量化法在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中的运用 陆希栋
图示量化法在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中的运用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陆希栋
体育课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搞好评价体系是搞好课改的关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体育课评价体系中的两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本文通过图示表格量化法对学生体育课评价做了一定的探索,通过直观式的量表,逐步完善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全面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以下是我通过图示法评定学生表现的尝试:
一、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的确立
在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评价的指标如何确立,指标是否能着实的反映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参考新课标的水平目标领域目标,以“水平三”年级段为例,我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交往这三方面能反应学习过程的内容作为相对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将技能考试、体能考试和健康理论考试这些能反应学习结果的内容作为对学生的相对的终结性评价指标。(见表一)
学号 | 姓名 |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得分 | 等第 | ||||
运动 参与 | 心理 健康 | 社会 适应 | 运动 技能 | 身体健康 | |||||
学习态度(20分) | 情意表现(20分) | 交往合作(15分) | 技能考试(20分) | 体能考试(20分) | 理论考试(10分) | ||||
图表一:水平三 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表
二、制定合理评价等第
根据以上表一中这几方面指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权重系数分别将它们进行相对的量化,通过这几方面指标的得分之和给学生划分评价的等第,90—100分为优秀等第(A)、76—89为良好等第(B)、60—75为及格等第、60分以下为不及格等第。
三、过程性评价的指标需要进行相对的量化
(1)过程性评价的指标的确立和运用
很多体育教师到学期末时会给学生打一个平时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反馈。评价方法很简单,就是凭自己一学期中对学生的印象来打分,印象中学生表现好的就给予平时分满分,印象不好的学生就进行酌情的扣分。可是光凭记忆、印象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根本没有说服力,也缺乏科学性,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可取的。学生学习的过程确实很难进行测量,但并不是无法取得反馈信息的,我们可以采取制定评价的指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指定几个大指标(如表一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交往”这三个就是过程性评价的大指标),然后将大指标分成一个个的子指标,再进行相对的量化。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使评价更加公平化、民主化和人性化。为了能准确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每隔两周评一次,在每月月底结出平均分,学期末评时结出总平均分,汇总于(表一)中相对应的大指标下面。(见表二)
图表二:第( )周 体育课学习情况量化评价表
学号 | 姓名 | 评价指标 | 学习态度20分 | 情意表现10分 | 合作交往10分 | ||||||||||||
内容
方式 | 常规出勤4分 | 遵守纪律 4分 | 积极发言 4分 | 主动展示 4分 | 勤奋好学 4分 | 自信谦虚2分 | 勇敢坚强2分 | 乐于挑战 2分 | 坚持不懈 2分 | 不畏艰难 2分 | 尊重他人 2分 | 鼓励同学2分 | 互相帮助 2分 | 团结协作 2分 | 服从集体 2分 | ||
自评 | |||||||||||||||||
互评 | |||||||||||||||||
师评 | |||||||||||||||||
总评 | |||||||||||||||||
总分 |
(2)利用出勤纪录表关注学生每节课的突出表现
一般情况下,老师们上课前都会进行出勤率的记载。我将学生的出勤纪录表增加几个评价的内容,把表的名称改成了“学生出勤、迟到、早退和突出表现课评表”(见表三),通过加减分的方式来进行此表的记录。比如某学生在上课的总是积极发言,并乐意为大家展示自己的动作,通过这位同学的展示,提高了班中学习氛围,使大家都动了起来。那么就在“学生出勤、迟到、早退和突出表现课评表”的 “学习态度”中给他加上一分。如果某学生上课时总是违法纪律,并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情节中严重,那么就在此表的“学习态度”中扣取一分。当然记录学生突出表现,要根据三个指标进行对应加减分,学生的突出表现属于哪一个指标的范畴就将分数加到哪个指标下面,加减分在月底汇总到体育课学习情况月汇总表中(见表四)。
图表三:( )月份 学生出勤、迟到、早退和突出表现课评表
内容
姓名 | 出勤 | 迟到、早退 | 突出表现 | ||
学习态度 | 情意表现 | 合作交往 | |||
图表四:体育课学习情况月汇总表
指标
姓名 | 一月份 | 二月份 | |||||||||||||||||
学习态度 | 学习态度 | 情意表现 | 合作交往 | 学习态度 | 情意表现 |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周平均分 | 突出表现 | 月总评分 | ||
四、终结性评价的指标应该考虑学生的进步和退步
以往评定学生技能、技巧多数是通过一次性的考试来取决学生成绩,很多学生为考试付出了很多心血,可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差的原因,怎么努力都考不到一个满意的成绩,有些甚至连及格的都很难,于是就被老师一票否决,从而这些学生彻底的失去对体育考试信心,往后就再也不会为此而努力了。体育课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跑的有多快、跳的有多远为,体育课不等同于竞技体育,它是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增加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跑的快、跳的远这只是一种先天条件,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能一定体现学生的体质状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上课的学习效果,体育课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效,并不是对学生先天的身体条件的测量,所以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应该更注重学生在学习努力后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课的价值所在。在评定学生考试成绩时,通过关注学生的进步,给学生加进步分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体能考试400米为例,把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原始成绩,这学期上完练习课后进行第一次测试并记录成绩,到期末考试时在进行第二次测试。根据《体育与健康》教材上的评分标准学生进行评分,如果学生的原始成绩为70分、第一次成绩75分、第二次为80分,计算方法为这三次的平均分加上进步分5分(进步分=第三次成绩—原始成绩),最终评价为80分。反之,成绩退步进行扣分。如某同学测试结果为,原始成绩为90分、第一次成绩80分、第二次为85分,计算方法为这三次的平均分加上退步分5分(退步分=原始成绩—第三次成绩),最终评价为80分。在实行上述的评价时要两点:一、要强调学生测试时必须付出全力。二、测试要保证准确无误,要避免出现记时、记录出错的现象。
图表五:学生体能考试终结性评价表
项目 与 指 标
姓名
| 400米 | 跳 远 | 垒球 | |||||||||||||||
原始成绩 | 第一次 | 第二次 | 平均分 | 进退步分 | 终结性评价 | 原始成绩 | 第一次 | 第二次 | 平均分 | 进退步分 | 终结性评价 | 原始成绩 | 第一次 | 第二次 | 平均分 | 进退步分 | 终结性评价 | |
五、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始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在表一中我特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分成了两个部分,目的是想更加清楚的表示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过程,事实上这两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并非是独立的存在的,上述表述中用了“相对”一词,指的是这些指标并不绝对的属于过程性评价指标或终结性评价范畴,而是趋向于这方面的系数大些。比如:过程性评价的指标评价后统计汇总,这一过程就是过程性评价后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体现效果,就需要进行一定量化,量化后会产生量化结果,这一环节就是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检验。过程性评价离不开终结性评价对其的肯定性作用,离开了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就失去了信度和效度,变得没有所服力。另外,上述用终结性评价的评定学生考试成绩时并不是通过“一考定前程”做法,考试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其实对学生学习中的练习测试就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得出的结果则是建立在一定的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评价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因此,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图示表格量化法在小学体育评价中的运用,能让老师简炼轻松的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汇总和分析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指导和个别关注,对老师课堂教学和期末成绩评定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老师们能长期坚持利用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价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严谨完善,更轻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