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积累 ,让习作活起来 才仁求吉

    积累 ,让习作活起来

    ◎   青海省玉树市下拉秀镇中心寄校    才仁求吉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特别是习作,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学生习作无从下手,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让习作活起来呢?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强化阅读,注重语言积累,打好习作基础。

    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阅读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养成收集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厚实生活知识积累,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头脑中的积累储备。

    1、课内阅读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如教完《北大荒的秋天》这课,问学生:“你觉得这篇课文怎样?”“这篇课文的语言太优美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学生觉得句子美,就会把它背下来,摘抄下来。学完《西湖》,学生觉得这篇课文的词语用得恰当,词语很优美,也会把它摘录下来。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自然感悟,自求得之,融情入境地阅读,自然而然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2、课外阅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问他的经验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古代苟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汇海”。因此,指导督促学生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三点平时积累语言的方法。

    ①摘。每天规定摘抄的数量。要求学生每天看二千字的课外书,写十句的摘抄(好词句或梗概或感想),写在专门的本子上,按规定做完并由小组长检查,全班学生可互相抽查,老师定时组织交流,取长补短,每5天发奖卡一奖,没完成的还要在班干部的监督下利用课余时间补做。

    ②吟。把全班同学按能力划分四人学习小组,每人自选精彩片段或篇章、成语、名言警句,分别找本小组里3位同学背诵(检查背诵的同学可以提出几个与背诵内容相关的问题,看背着如何回答,相互探讨)。过关的同学奖一个“奖卡”,小组成员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背诵出错,不客气地指出来,让对方改正。如果别人背诵超过自己,自己就要加快速度。

    ③练。平时学生积累的内容背下来了,为了引导他们有意注意一些知识点,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题型,让学生从自己背诵过的资料里找具体内容。如:爱国的名言有哪些;写出路高而陡的比喻句有哪些;写动物特点的拟人句有哪些,赞美春、夏、秋、冬的诗句或成语有哪些;珍惜时间的警句哪些……。这样,学生就会有意注意知识点,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

    二、参与生活,丰富语言积累,提取习作素材

    “课标”指出:“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参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发出真情实感,写文章时才能有感而发,有情而抒。

    1、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中积累语言,提取习作素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组织办手抄报、黑板报活动、参观访问等,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3、影视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手段,根据自身需要,寻找所关注的话题,全方位地感知生活。如剪辑和收藏电视或网络中的自然风光、人物风貌、异域风情等,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电视栏目并摘录要点。

    三、读写结合,巩固语言积累,让习作活起来

    积累为运用,运用促进积累,适时运用是语言积累的巩固,也是厚积的基础,其巩固语言积累,让习作活起来,有效方法就是勤于练笔,写出具体、生动、有文彩、个性化的作文,这取决于教师点拨的技巧与艺术。

    1、词语导练。这项活动让学生一见词就想像出画面,迅速产生动态情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如学完《花瓣飘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我、小女孩、花瓣、妈妈”这四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语复述课文。课后,我设计一题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小贩子、街上、青蛙”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可以编故事,可以绘景,可以状物,也可以说理,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他在短暂的两分钟内打腹稿,两分钟跟同桌试讲,找感觉,然后指名一个学生上台讲给大家听,师生简评总结经验,最后把它写下来。

    2、模仿导练。儿童掌握母语的“语言获得”过程要以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为主要途径。积累吟诵优美语言就是培养“直觉习惯”的语感,模仿强化建立良性刺激反应,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习惯。长期练习产生顿悟,也能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质变。。

    3、换形导练。改变事情的条件(如时间、地点、环境、原因等)结果会怎么样?学完《狼和鹿》这课后,我设计了“假如狼过多了,又会如何呢?”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西湖”遭到人为的破坏,结果又会如何呢?……这样的换条件的改写或续写练习,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促进思想认识,也有利地表现个性品质,以达到“文如其人”“言如其人”的效果。

    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一点、练一点、摘一点,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习作就能活起来。


    点击次数:194  发布日期:2017/1/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