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兴趣教学浅议 曹迎红
初中数学课兴趣教学浅议
◎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民族中学 曹迎红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更一般的技术和科学领域,从古希腊开始,数学 与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近代以来,数学又进入了人文科学领域,并使人文科学的数学化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数 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化就一定有数学,数学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密不可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食物、牲畜、工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与交换、 房屋、仓库的建造,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编制历法等,
由 于数学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愿望,但为什么有的人学起来很轻松,有的人却非常吃力。学好数学有什么法宝吗?我想是有的,那就是 “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你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方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从事教学工作 多年,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我认为数学课教学中应注重“兴趣教学”,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注意力并不始终如 一。注意力集中一般在二十多分钟,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迭起,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厌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数学课,知识抽象,逻辑性强,这样就决定数学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 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兴趣教学”的:
一、数学课中对铺垫教学的巧运用,使学生产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所 谓铺垫教学,就是指在讲授新课前,精心设计好复习题,以旧代新,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新知识。铺垫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知识迁移的规律,使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获得新知。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说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
二、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都要力求导语设计的新颖,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精心设计导语,似石头投入平静之水,如奇峰突兀而起,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状态。
导 语的设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①设疑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在这种动力的作用 下,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②情景导入,现在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如利用电教手段设计一些精美的动画,形象的实例都可以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③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时,往往采用习题导入,我认为这样不如直接导入。如在讲有理数时,可以直接出 示一些有理数,然后说出象这样的数就是有理数,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它的好奇心,从而对它产生兴趣;④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导入……,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 堂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训练时,要形式多样,题量适中,要有层次,有易到难,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各类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各 有所得,使课堂效果最佳。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游戏法”、“夺红旗法”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产生参与和竞争意识,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我在讲授“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乘方”等知识时,都采用了上述的方法,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 的错误,适当的引导,恰当地评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对他们进行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也积极地思 考,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同时有创新精神。。
四、创设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 捷、精练并且恰当的结束语,对整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将结束语设计的耐人寻味,就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二 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课时,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是这样的,那么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将接着学习,这样使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 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 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后作业应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出发,但又要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知识 都能达到消化,理解和巩固,我经常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法,给学生留不同的作业题,让各级各类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 素。
总 之,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 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展有益的讨论,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动口讨论,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由“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的程度,从而达到提高 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