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闫玉梅: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四中学 闫玉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是一项工程,是一项涉及民族兴衰的大工程。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脱离孩子们的实际。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苦恼,教师嫌累,学生嫌烦。《当代教育家》杂志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始终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教师有了这种反思与认识,就会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就会给孩子留更多的机会,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平台,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就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
    教学实践中,常见一些年轻教师在和学生产生矛盾时火力特猛,往往针锋相对。而多数老教师常常是态度温和,不急不躁。因为老教师往往能够拿学生当孩子,而年轻教师,尤其是刚走出校门新上岗的教师,易对学生产生高期待,而脱离实际。年轻的教师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上中学时大多数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他们当初的学习成绩和态度和现在的学苗状况相比,肯定反差特别大,所以往往是眼高手低,也常常为此而苦恼。我们当老师的时刻要记住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孩子,一帮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一切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难管,我们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把孩子当做孩子,并不是放纵他们,为所欲为,而是指教师要多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多为孩子们的发展着想,以一种宽容的胸怀,发展的眼光,高超的技法去教育孩子。
    之所以要强调“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是因为他们确实还是孩子。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多半都只有十三四岁,在家里还是和父母撒娇的年龄。从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初中生。他们需要一个阶段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常常是刚入学时表现得都特别出色,上课听课状态好,安排活动也积极,但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装样儿。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眼光,观察老师,审视老师,认识和了解老师,一旦熟悉之后,就会表现出差异性,一些装不下去的孩子就蠢蠢欲动了。原来的坏习惯显现出来,新滋生的想法也冒出来。像是在和老师宣战。对待老师他们是有选择的,喜欢关爱他们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教法技艺高超的老师,害怕严厉的老师,不喜欢经常批评他们的老师。对于学科也是有选择的,感兴趣的科好好听课;不感兴趣的,自认为难学的则不上心。他们因个人的情感和好恶而学习,感性的东西多,理性的东西少。他们确实还是孩子,衡量他们的标准不能成人化。
    现代的孩子多有表现欲,读简单的课文,他们觉得很简单,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读,可叫起来却是错别字连篇,而且不究根底胡乱地就混过去了。遇到动脑思考,难度加大点的问题举手的就寥寥无几了,懒于动脑,人云亦云,不思考。不仅表现为他们课前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更严重的是缺乏知耻心。字典就在桌膛里睡觉,很少有同学去主动解决问题。等着老师去更正,而且屡次三番地轮班的错读,没有改正想读对的意识,和这个社会一样有些浮躁。虽有自信,但很肤浅;虽善于表现,却不能深入思考;看不起别人,自己又做不好,缺乏一种踏实感。尤其是在农村这一块,学苗基础差,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极小,多数都是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能够认认真真地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不耻下问的越来越少。上课时老师常为此而烦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最难的问题。因为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常以自己是孩子自居,不懂装懂,缺乏进取心,相当一部分以混世为生,我校早晨有20分钟经典诵读时间,齐诵时书声琅琅听着特舒服、特像样,但要是拉出来单练,你会发现有一半以上都不会,读的什么都不是。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南郭先生”。由此我们可以再一次的看出,他们是玩性十足,惰性十足,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顺其自然,得过且过,小和尚撞钟式的学习方式。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故而没有原动力。靠的是父母的责骂、老师的督促。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必然是一个主动学习、对学习感兴趣、讲究学习方法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大多比较成熟。在初中时代,优秀的学生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因为女生比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成熟的早,所以她们更理性,更懂事,自我约束力更强些。
    或许老师的标准太高了,或许孩子们的质量确实在退步。先不要谈教师的教育方法,一些现实是确实存在的:独生子女的被娇宠,形成了他们好吃懒做的坏习惯,造成他们自理,自立,自控的能力太差,有自信,却不够自尊,表现出的是浅薄,浮躁。那种踏实的精神,进取的精神,吃苦的精神无影无踪,这一代人前景堪忧。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学生的意愿相悖,教师往前指引,学生不跟进,严重的坐着不动,更有甚者是背道而驰。看看现在的学苗状况,那个学校的老师不苦恼,那个学校的老师不劳累。有个新毕业的老师去参加了一个报告会,回来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老师在用自己的生命工作!”一句话道出了老师的辛酸苦辣。我们之所以这样累,就是因为我们抱着一份信念,“不放弃任何一名孩子”,不管他材料如何。我们之所以这样苦,就是因为我们坚守着一份执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追寻着,我们探究着,我们实践着,我们一路前行,哪怕路途的坎坷,何惧前面的沟壑!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很高,是德才方面的,不是报酬方面的,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永远是温饱,永远也不会实现小康。但教师自身追求不止,讲奉献,讲敬业,讲责任,讲爱心。用心工作,用生命与健康工作,我们相信这样做是值得的。
    教师也有牢骚,发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继续工作,继续研究,继续拯救差生,继续教书育人。自省反思之余,回头看一下,老师的辛苦甘甜都来源于学生,乐学生之乐,苦学生之苦。冷静下来,对于七年级学生,我们应该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耐心仔细,不要急于求成,要适应新时代孩子的特点与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句话“用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点击次数:123  发布日期:2014/4/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