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英: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 谢文英
摘 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标准、学习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 模式 作用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实际需要,将学生分成几小组(通常4一6人为一组),让他们共同探究某个问题,得出结论,并将答案呈现给其他小组。这种方法有着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有助于小组成员做到: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小组合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如:在讲到“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课时,设计一个端点游戏,让全班都参与。教师先准备两顶红色的帽子,红色的帽子表示两个端点分别让两名学生带上,然后引出线段、射线的概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含义。
二、 引导学生实践,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注重教法新颖,有创意,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学习“平行线”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的视频画面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境:一条前宽后窄的公路上,飞驰着汽车,一会儿就出现了堵车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堵车?如果你是设计师应如何设计道路?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探索。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中学生更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与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于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更不能加以指责和训斥,这样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因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学生的自创能力、自学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育者的责任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在阅读教材时,要求学生着重领会重、难点和关键知识,弄清概念、定义、公式、定理及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讲《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中,在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编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即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的好习惯,又能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创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