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莫汉琼:让学生做语文园地的耕者

    让学生做语文园地的耕者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莫汉琼
    为了实现“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做法应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就语文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谈点粗浅的看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他主学习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厂,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转变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要转变这种他主、被动的学习状态,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明确自己的定位,合理使用教材,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向,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从而使教育真正发挥促进人发展的功能。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并深入下去的泉源和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孵化器和催化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有了兴趣,心中就能点燃一团火,就会对别人的奇才异能之举表现出欣羡之情,并发生浓厚的兴趣。玛丽居里能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源于她对科学的兴趣;爱迪生能有千余项的发明,同样源于他对发明创造的兴趣;鲁迅先生获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赞誉,源自他弃医从文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切实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乐意学习语文,学生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动学习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人类最需要的是学会掌握信息,掌握有用的知识。“求知”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展和使用信息。语文教学要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结合我们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视野不阔的现实,把以下几种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以期直到抛砖引玉之效。其一,温故而知新。复习和预习,是学习任何知识行之有效的法宝,这个传统千百万不能丢掉。其二,拓宽视野,美文精读。陶行之先生讲过“教材仅仅是些例子”,除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中学生可多背些诗词名篇、多读读中外文学名著。腹有读书气自华,厚积方能薄发,拓宽视野是形成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成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独特感悟,语文教师在施教时,不宜每篇课文都作面面俱到地分析,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的选文,均适宜于以读为本,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如初中的《春》、《济南的冬天》、《故乡》和古今诗词等都应以读为主,显现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境界。其三,动脑动手,搜集加工信息。有一初中语文教师在谈到荔枝时,由于占有的资料不多,便发动学生上网查找,学生查到许多关于荔枝的资料,尤其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关于荔枝的诗句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然,搜集加工信息的范围很广,如充分利用教材,分类提取信息,进行系统归纳;制作卡片;自己的薄弱之处整理专项读书笔记;关心社会、留心生活,每天写生活随感等。
    三、开启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一诩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 学习——遵从生活的规律和规范,以便与人和谐地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间。以这种方式来解读学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凸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该理念体现在语文教学方面,应该着眼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有所依托。
    1.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实现画面浮现,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想像力。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启发学生想象: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酒遍松林;雨后水涨,山间石上,漫过清清的流泉,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很容易为学生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中简略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描述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想像力。针对课文的悬念性结尾,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2.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语文教材的螺旋形上升编排,让学生在探究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字词问题查工具书解决,文章问题查资料书解决,修辞问题靠回顾旧知识解决,文句含义、文段思想、文章主旨靠反复研读文本后独立思考加共同讨论解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只有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头脑才会灵活,条理才会清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
    3.凸显个性,让学生自我设计作业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学习后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独立感受出发,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题,使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鉴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乐于思考加上勤于实践,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只是具备了厚积薄发的条件,介要提高“发”的质量,还需到实践中去锤炼。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的平台。比如开展办黑板报、办手抄报、朗诵、讲故事、演讲、辩论、现场作文、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14/4/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