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赖燕:浅析如何为小学数学课堂增设趣味情节

    浅析如何为小学数学课堂增设趣味情节
    —— “趣”领课堂
    ◎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 赖燕
    摘 要: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
    关 键 词:数学 课堂 趣味 情节
    0、前 言:
    “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教师要做好组织者,想尽办法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因此,我们要营造“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一、设疑激趣,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如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内容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一天,小丫和小方在进行拼图比赛,一个上午,大家同时完成了。小丫说:“我拼出来的是一个长方形,看起来比你的大”。小方说:“我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看起来是比你的大”。两人在争吵中,爸爸走过来了,说:“其实大家拼的面积一样大”。这时,小丫和小方都摸着脑袋想不明白。老师接着发给学生与课件内容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研究。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好奇转为动机的内驱力,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动手增趣,激活抽象思维
    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作为数学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本身就挺乏味枯燥,因此,更要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有趣的课堂。针对《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制作角、分类、交流、摆角、闭眼睛、画角等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经历角的产生,让每个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感悟,以最佳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表面积计算后,我安排了一次《长方形物体的包装》的实践活动。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物体拼在一起有几种包法? 6个相同的长方形物体拼在一起,会有几种包法呢?”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动手试一试。这样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
    三、练中有趣,巩固强化知识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后,设计了一个游戏练习“射球门”。展示一个足球场,有两个龙门,一个是“三角形”,另一个是“非三角形”,一位同学在球门前运动,左下角有5个球给学生自选,还有很多观众和配上喝彩声。请学生操作计算机,任选一个球,再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判断该图形是否三角形,最后根据答案把球射进球门去。这样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反馈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在轻松的电脑游戏中加强了知识的巩固。
    教学时还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我常把书中的一些题联系实际进行改编,如:有一个图书馆要招聘20名小图书管理员,馆长出了一道题词考一考你们,看谁能聘上图书管理员。“图书馆要把一批新书放在书架上,平均每个书架上放300本,需要40个书架,如果第个书架放250本,请你帮助算一算:需要多少个书架呢?眨眼间,王允算出来了,急忙跑到我面前,这高兴地说:“祝贺你聘上图书管理员。”于是我奖励她一颗大红星。顿是,我身边围了许多同学,叫着喊着让我看算得对不对?总之,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从而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中延趣,拓展知识深度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①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②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③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总之,教师要善于启发和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他们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组织者,想尽办法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欢乐,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