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丽: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镇第三小学 景丽
教育改革已逐步让人们端正了对德育的认识,而各种教育“事故”的出现,也更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和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我们大部分老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和训练。这种模式导致我们的教学偏离正常轨道,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模糊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淡化了形成思想品质的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可见,思想品德课既是强化道德认识的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课。而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中,对书本上写的道理字面意义都能理解,对老师强调的道德观点也能接受,基本上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是考有关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均能答得头头是道,获得高分。但由于与学生本身的生活联系不大,认识是有了,情感上却无法激起共鸣,难以形成自己的品质,时间长了,老师、学生都模糊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目的,误认为考试能得高分,就具备了好的素质,从而也淡化了形成道德品质的意识,学生不会也不去用所学道理联系实际处理问题。象留学生不思回国、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等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客观因素,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败。因此,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效果已至关重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使人的整个身心都发动起来投入行动。因此,教育只有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时,才能产生效果。故事也好,电影也好,新闻报道也好,虽然对学生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远比不上学生自己经历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所带来的教育作用大。
我就曾用电教媒体把这一方法运用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我先从学生生活中摄到一些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在上思想品德课时针对性地播放。如:课件:两个小女孩放学后在两棵小树之间拉起了橡皮筋,还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小树顿时压弯了腰,而她俩丝毫没觉察。不大一会儿,小树哭了,她俩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赶快跑回家做了两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请爱护小树。”第二天,她俩把木牌挂在小树上。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判断自己身边人和事的对与错,学生一下子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情感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这使做得对的同学更增添了持之以恒的信心,使做得不够好的学生也察觉到平时自己不以为然或根本未认识到的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和给集体带来的损失,由此提高了学生自检和互检行为的积极性,并从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守纪行为感到快乐,对自己的违纪行为感到羞愧。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感一建立,学生良好的行为也就产生了。
其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道德认识,产生道德需要,从而内化为形成良好习惯的动力,促使学生形成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课堂纪律很好的班级,原任班主任一旦调离,这些学生就会把纪律精神抛得一干二净,这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知道要守纪,而是学生还没有把客观上的认识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强调了的就做,未强调的就做不到,没有把教师对他的道德训练当作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上升为自己自觉遵守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适当地提出行为要求,恰当地指导行为方式,让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在实实在在的感受中完成从情到理、从理到行的深化。
诚然,德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出效果。也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能达到要求的,它还必须有其他教育途径的配合,但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负有的重要任务是不容否认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排除内外障碍。要战胜自我,抵制周围环境的不良干扰,用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形成好的品质,即便是成人,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何况孩子呢?因此,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耐心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进行思想品德教学.,逐步实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