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项目化学习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探究 ——以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 程 鑫

    项目化学习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探究

             ——以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

    四川省乐山市通江小学     

    摘要: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扎实,但是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是短板。在当下中国的教育情境中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补足这块“短板”,通过多种项目形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经历,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为学生打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窗口。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从教材编排来看,“跨学科学习”落实的主要途径是“综合性学习”。课标“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在第一学段提到“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学段中提到“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为落实“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旨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伴随着这一过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属性得以彰显,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面向未来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整体育人的优势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而学科项目化学习主要以学科内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为载体,以综合性学习为表现形式,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关键指向,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的项目成果。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以部编教材三下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浅析项目化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一、核心问题统摄,精确学习目标

    项目化开展的前提是从大量零散的知识点中寻找和提炼出核心的概念性知识。明确了核心问题,项目就有了精确的学习目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古建筑、古代名画四个角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传统节日承载着更为厚重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结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确定了本次项目化开展的核心问题是:从“中华传统节日”的角度,探寻中国人的根是什么?

    二、大任务统领,建构整体认知

    跨学科学习的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它不同于以教师教为主线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而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一个个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为任务,组成一个大的学习任务群,进而构成完整的活动型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者。

    一个好的任务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因此,在核心问题“中国人的根是什么?”的指引下,结合我校与菲律宾能仁学校友好结对的实际,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大任务:开展一次传统节日游园会,让菲律宾能仁学校的同学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进程设计有序,持续实践探究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科为核心问题为主导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具有时间周期长、认知层次高、自主性强等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持续地经历有意义的学习时间历程,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有序的学习流程。结合学生第一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学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我设计了三项任务。

    任务一:明确问题

    1. 联结教材。学习《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了解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节日情景。由教材走进生活,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

    2. 引入项目。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项目,提出驱动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示我校与菲律宾能仁学校友好结对照片,顺势出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为了增进两所学校的相互了解,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将为菲律宾能仁学校的同学展示一场中华传统节日的游园会,通过这一次游园会,让他们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展示什么内容?怎样展示既能让外国小朋友有兴趣又能让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全班达成统一的共识:首先应该做的是充分搜集相关的资料。

    3. 小组分工。全班一共有9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确定本组要了解的传统节日。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资料的搜集尽可能完善。表格内容如下:

    中华传统节日资料搜集单

    节日名称

    时间

    了解方式:

    问长辈、上网查询、书籍、其他

    了解内容:

    传说、活动、故事、古诗、文章、饮食、歌曲、其他

    记录方式:

    文字、图片、视频、其他

    小组评价

    1、积极参与讨论。

    2、了解的内容完整。

    3、记录清晰。



    内容记录:


        通过表格,学生明晰了小组收集资料的流程,清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记录资料的方式等。将小组评价内容放于表格中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搜集资料,还能让学生清楚在这次任务中要做成什么样子。

    任务二:整合资料

        通过资料搜集,学生已经对自己所负责的节日某一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就是整合资料。

    1. 组内整合资料,讨论呈现方式。

        小组成员搜集的内容不同、搜集资料的方式不同、记录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搜集得比较完善,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家长支持相对简单。这一次的小组整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小组预设的活动呈现内容,应该增加哪些资料,哪些资料可以省去。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根据小组合作的实际,最后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提炼出承载中华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将每一个传统节日分为四个篇,如春节·饮食篇、春节·诗词篇、春节·活动篇、春节·故事篇。

    2. 分小组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真是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显著特点。为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每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小组开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本小组负责的板块在游园会中可以呈现哪部分内容,用什么方式去呈现效果会更好。最后小组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记录了小组开展的活动。

    这次活动在本次跨学科学习中意义重大。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合作性探索、争论性沟通、思辨性比较,生发了创造性、批判性、合作性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

    3. 再次整合资料,细化活动流程。

    通过小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明确了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但是要将9个小组的呈现内容拼成一场完整的游园会还需要再次将展示内容进行修改细化。本次活动主要指向创生,跨学科学习的“跨”得到了充分地展现。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本次游园会的形式逐渐丰富多彩,诗词朗诵、歌曲、故事、舞台剧、现场制作等形式均是由小组成员在多次实践交流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产生初步成果。

    任务三:展示评价

    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的前提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以“展示星”的方式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既有小组间的评价也有老师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展示

    1、资料内容丰富,记录清晰。

    2、展示方式多样,有新意。

    3、展示时自信大方,口齿清楚,并能与其他同学互动交流。



        学贵有思,本次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度。学生还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本次跨学科学习活动,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和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样一次完整的活动中,项目化学习在知识的深度、灵活性、知识的持久性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评教整合,以“评”促“学”

    有效的全程评估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特点。其核心思想是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搜集资料还是小组开展活动,亦或是最后的展示环节,均设置有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内容。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表现,由评价标准来引领、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

    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学习,在项目化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而又复杂的情境中,逐渐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逐渐具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产生“任务识别和计划——学习策略监控和调整——学习反应和反思”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逐渐成长为成熟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击次数:7  发布日期:2025/4/12 22:48:1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