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忠巢 庄美桂

    浅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江省苍南县委党校  陈忠巢 庄美桂

    2021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贯穿“两个共同”

    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阐述并丰富了“两个共同”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也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出并确立“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是对我们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三、增强“三个意识”

    只有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各民族才会形成长远的共同奋斗目标,在国家这个共同体内产生强大凝聚力;只有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超越民族、宗教、地域等意识,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只有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高度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

    增强公民意识,就是要把正确的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公民对依法治国等法治理念认同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表现。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思想基础。

    四、树立“四个与共”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利益是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在此前提下,处理好各民族之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于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五、厚植“五个认同”

    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培育共有家园观念。三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精神根基。四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明确政治保障。五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正确方向。

    六、树牢“五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也鲜明指出:“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2020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厚植“五个认同”与树牢“五观”,三者是什么关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坚定“五个认同”的重要理论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点击次数:5  发布日期:2025/4/12 22:45:3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