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王凤英:数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数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 福建省武平县灵岩中心幼儿园 王凤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勇于探究、乐于创造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把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活动中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个关键。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主动地学习。
    陈鹤琴先生把“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作为他的“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指南》强调指出:“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并大力倡导:“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感知”。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不同于成人,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并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
    1、在教室的墙饰布置上进行大胆的改造,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注重环境的可参与性、可操作性,让环境活起来。
    如,小班“益智区”中,为了巩固幼儿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我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图形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孩子们以游戏形式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片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参与,掌握、理解了一一对应及数的实际意义。
    2. 激发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孩子们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让孩子们亲近数学,才能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幼儿的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我让幼儿参与活动,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形成明确的目标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
    如,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组织幼儿玩“打保龄球”的游戏,两人一组,轮流击球记录,幼儿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3. 鼓励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
    心理环境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指导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运用 “以情激情、以情染情” 的方法,,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在操作活动中,我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利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增强活动的效益。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说话、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更是需要我们老师以朋友的身份来鼓励他们。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鼓励都是对幼儿最好的指导,会对幼儿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树立自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再试试,马上就能成功。”或“哇,你真聪明!”。甚至陪幼儿一起玩,来一个比赛看谁先完成就给予一个贴贴纸奖励。
    4. 引导探索,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扩大空间。
    引导幼儿探索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将知识或经验告诉幼儿,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让幼儿自己发现或学习别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经验的,即重视探索的过程,使幼儿能在探索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并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打保龄球”游戏,我事先并不向幼儿传授“5”的组成,而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做记录,在反复的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出“5”的四种分解组成的形式。
    二、要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和教师。因此,要发挥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主体性,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教学艺术、教育策略、人格特征等都会对幼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幼儿的数学学习是通过操作活动进行的。通过让幼儿在小组里摆弄材料,完成操作要求,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从实现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小组的操作材料。
    如,在学“5”的按量排序时,我给幼儿提供了下列四组活动:第一组是给动物排队喂食;第二组是给点卡排队做实物卡;第三组是按点数涂色;第四组是动物排队取玩具。这四组操作材料,目的都是学习按数量排序,并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但难易不同,适应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我还根据幼儿所应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操作活动。如,“鸡妈妈找蛋”、“小熊过生日”、“一把钥匙一把锁”等内容,使幼儿在多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
    2.在材料的使用指导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在材料使用上,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应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交待材料的用法与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以确保他们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如,在长短排序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要求幼儿把它们按顺序在红线上排队,一边排一边说出排法。而幼儿在操作时,由于能力差异,有的把小棒平放在桌上,不知道把一端对齐,也不会将物体靠近比较,这说明这个幼儿还没能掌握比较的方法。这时,我就让这个幼儿把四根小棒都平放在红线上,一端与红线对齐,让他来比一比,哪根长,哪根短,然后再启发他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还有的幼儿能把小棒放在一起比较,但不会从中找出最短的或最长的排在第一个,往往在排序之后再来调整,这说明他们还不会按序排列物体。这时,我就可以教他把木棒抓在一起竖直对齐比较,从中找出最短的或最长的再依次排列。
    3.在活动评价中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活动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动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学活动评价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幼儿完成操作活动的质量上。幼儿参加过一组活动就应在这一组活动中有所“得”,要注意发现他们在活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对他们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要注意加以及时推广和不断改进。
    如,在“按样涂色”活动中,我班上的钟诺小朋友每次都第一个完成,我就请他到台前演示,涂给大家看,让其他幼儿观察他的方法和自己的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大家发现,他是把一种颜色涂完,再换一种颜色涂,而不是涂一个圈换一支笔,再涂一个圈再换一支笔。这样全班幼儿通过比较都学会了这个方法,都能较快地完成这一操作活动了。
    4 、教师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对待幼儿的态度、期望上。
    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期望也会成为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就深刻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期望会直接影响幼儿,幼儿也会以此为动力并为之努力,获得进步。许多幼儿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勇敢地行动,原因就是能够得到长期以来教师、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他们在鼓励和期望中充满自信。活动中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鼓励都是对幼儿重视、信任和良好期望的体现,都会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树立自信心,有更多成功的体验。
    总之,幼儿教师应把握《指南》,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不仅在数学活动中,更要在各科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体性,从而让幼儿真正地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点击次数:189  发布日期:2013/12/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