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 广西平南县安怀镇第三初级中学 林明锦
内容摘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而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化学概念 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应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重视与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我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
一、提供真实、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特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化学实验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改变、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目的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被溶解,形成蓝绿色溶液,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磺、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形成化学概念的基础是感性认识,这要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获得。例如,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和石灰石与少量的稀盐酸反应这两个实验来形成学生对于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变化的现象,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有什么不同。这时就要主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如有不足之处要加以补充或纠正。为了得出化学变化的特征,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都生成了其它物质,这就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一方面要抓住有新物质生成这个特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的现象,如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通过演示实验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关键,敏锐而准确的观察能力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先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形成概念。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也就是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还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