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优化美术高效课堂 肖学红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优化美术高效课堂
山东临朐杨善初中 肖学红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如何启发学生创造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破解美术课堂教学的瓶颈提供了可能,并已发展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能让学生保持一种愉悦的、兴奋的、积极的心态,还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进行整合,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直观、快捷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多媒体课件融图片、文字、音乐、视频于一体,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例如,《灯与光》的学习,这节课在学生看来就是一节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课,小学阶段曾多次接触过手工制作,所以对这节课没什么太大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我选择上海世博会的夜景视频,以及卡通形象的台灯饰品,再添加适当的音乐背景,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灯光的美丽,引发对灯光功能的思考,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感受、化难为易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相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而言比较抽象、复杂且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出现歧义的内容,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障碍。教学难点不突破,便会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化解教学难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我喜爱的书》一课,这节课难点是怎样根据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结合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进行整体的布局。通常教师的讲解过于程式化,显得枯燥空洞,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容易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在讲到封面中文字和图片的主次、虚实时,教师利用课件中事先准备好的未编排的封面进行设计:有意制造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会将抽象的、程式的理论讲解变成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演示。这样直观的感受,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切身感受和具体操作体验,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从而逐步解决问题。
三、开拓创新、活化内容
美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美术课堂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打破常规,淡化思维定势。课堂上,要想淡化学生的思维定势,首先教师先要淡化自己在教学启发上的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想象,才能让学生的心自由的游走,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例如,《苍松翠柏》一课。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画,还要使学生了解松树和柳树的树干组织,疏密关系等形式美法则。之前在讲这节课时,我也是按部就班的给学生做范画,再让学生练习。但这样做往往使学生陷入机械的临摹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弊无利的。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改变教师教法上的思维定势。有了经验教训之后,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尝试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帮助学生激发想象,首先,我准备了一些长短粗细不一的松树枝,挑出一根较粗的树枝放在投影仪上,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松树”的主干,再放上几根比较细的,于是“松树”的枝干也出来了,这样,树干组织、疏密关系等形式法则的学习就在树枝的摆弄中轻松地学会了。
四、创作体验、成果展示
美术作业展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传统教学中作业展评大都将作业拿在手中或粘在展板上作讲解,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距离较远或者作品太小看不清,可能就不会认真去对待这一环节。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支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教师也能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网络互相交流作业,学生在能与其他同学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时,必然会认真的去对待这一环节,不仅能从别人的作业中学到一些精华的东西,而且能给同学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呆板的主题趣味化、把沉闷的课堂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多媒体技术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时空感受使学生懂得了艺术的博大与多变,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