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还是随机好 ——从《咬文嚼字》的导语设计谈起 许丽红
导语还是随机好
——从《咬文嚼字》的导语设计谈起
河北定州中学 许丽红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所以,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煞费苦心。
传统语文课的导语都是老师在备课时设计好的,上课时,学生听教师导入即可,没有参与权,更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也与新课改精神相悖。语文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重视过程与体验,强调教学随机性和教学设计的动态性,即语文课的导语要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所以,我觉得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导入语, 应从动态而非静态的角度去导入一篇课文。这样,导入语才能真正从预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具有持效性。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提供了“情景导入”“诗词导入”“故事导入”林林总总,“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斟酌再三,也确定不下用哪个最好。突然想起年级主任前几天递给我一张学生写给他的便条,指摘高中语文必修5的103页第一段最后一句“晋兵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天下”的史学常识性错误。我眼睛一亮,好!我的《咬文嚼字》导语有了,就用新闻报导加点“八卦”佐料给学生讲讲这件身边人“咬文嚼字”的身边事。果然,这次导语设计一下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快速地从数学漩涡中全身而退,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文学的海洋,并引领学生顺利明确“咬文嚼字”实为“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培养“明辨、慎思”的质疑精神。
想起我曾获市级说课一等奖的《变形记》,它的导语设计就得益于学生的一句无心嘟囔:“《变形记》有什么好?类似主题的学了这么多了,《祝福》《我的叔叔于勒》,借神怪反映现实的《聊斋志异》《红楼梦》不都是吗?”于是我灵机一动,上课时用交流的语气对学生说:“小时候看《西游记》,特别羡慕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做梦都希望自己也能变化无穷,但是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梦想而已。再如,小时候玩变形金刚,羡慕他的力大无穷和超级变化。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变形了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侃侃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遭遇。”这个导语避开了主题探究和“变形”的表现形式,将学生引入对小说文本的鉴读,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
文言文历来被师生视为难啃的骨头,教学文言文的难度较之现代文大得多。因此,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拜读了许多优秀设计后,还是精心设计了下面一段导语:“同学们,喜欢看《新闻联播》吗?谁知道最近国际新闻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谴责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我又问:“是什么使美丽的城市化为废墟,人民蒙受灭顶之灾?”学生们抢着回答道:“战争。”我接着说道:“那么,大家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勇敢而机智地阻止了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烛之武怎样凭智靠勇计退势在必行的秦晋联军,保住弱小的郑国的。”这个导语的材料,来自学生们熟知的时事新闻,更能促使学生快速找准鉴赏要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探究中来。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而预设生成无异于守株待兔,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生活琐事、预习已知和关注热点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资源,信手拈来化为精彩。看来,导语设计还是随机好,更何况,随机生成的导语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易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这是教师在和他们一起研究问题,学习兴趣自然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