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直接促进和正面影响 韩天熙

    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直接促进和正面影响

                          ◎    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中心学校   韩天熙

    摘要:学校德育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今日学生的道德水准就是明天社会的道德风尚。对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才能切实配合学校把德育工作抓好。因为人的道德成长需要文化环境和知识基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拓宽道德内涵和外延的知识领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等,能直接促进和正面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直接促进;健康成长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祖国的感情及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准诸方面的教育,比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但是,还有单纯追求升学率现象,德育工作比较薄弱,“受功利化的影响,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因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年龄特点和社会进步,与时俱进,加强道德教育,拓宽教育内涵,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即人是根本。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人是关键性的因素,刘备早就提出“以人为本”,列宁说:“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能否发民和取好人才,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江泽民也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以育人为已任。教育工作者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问题.这是道德的核心,这就不可能离开情绪、人格等心理品质。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冲突,把傲慢和武断的相互作用面发生的危险冲突化险为夷。加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能直接促进和正面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德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家庭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重视习惯的力量。把习惯养成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个道理更重要。道德教育可以从身边小事开始,从习惯培养做起,坚持训练,逐步培养习惯,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加强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他们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永载中华文明史册。“一是要有爱国主义,二是要有骨气”。这就是中国人文精神。学习爱国仁人志士,学习近代英雄,学习卓著科学家,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纪念馆,教室里贴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语录:“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了解他们的名言名篇和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加强德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是观点形成阶段,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和丰富性;可以让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加强德育,可以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知识的吸收。学生在接受历史和思想政治教材等内容时,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所掌握。学习报刊杂志、课外读物及新材料“研究性学习”、“访问网站”等,对“知识经济”、“三个代表”、“道德营销”,对高度文明和奇特人文景观的“三星堆”古蜀文化等也有所了解;对新时期的“读图时代”、“WTO”、“W世代”、“第七营养素”的现代文明病等知识也有所认识;认识到“大爆炸”( 此类辞条均出自中国社会调查所教育调查部组编、文学巨擘老舍之子顾问舒乙、佟学主编的《最新适用新语词小辞典》——有望初高中学生人手一册的趋势)的革命性改变的社会,人人都要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被淘汰。同时认识到道德本身“清华高贵,也曲高必和寡”,“互动互助,也讲究双赢”,要多些德性,少些狼性。未成年人的素质也有文静野蛮和雅俗之分。若不学或学得太少就难以“脱俗”。从而使学生既扩大了视野,又能提高文明素养。

    加强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青少年要学会和谐的,友善的与人相处,心胸要豁达。既要懂得“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告诉你生活难的一面”的辩证关系,也要“能和任何人交朋友,改造朋友,同时接受朋友的改造”。应“合群但不结党”,不做孤僻乖戾之人,修品德不心情浮躁,处人际不疾言厉色,正确处理同学关系,解决纠纷,减少矛盾,相信科学,反对邪教。懂得法律,能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知道“杀人”、“放火”或“投毒”的危害性和社会负面影响,去掉犯罪心理。懂得“理性之路是直通、光明、爽畅、安逸、欢乐的,要做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强者,私欲之路是崎岖、晦暗、懊恼、劳苦、忧愁的,做为蒙冤受屈者辩解的高尚人。”从而达到更科学、合理和快乐的生活、学习。

    同时,对体育和卫生方面的教育也是极为有益的,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寓意,也是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熏陶。

    加强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艺术。当好一个班团干部,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在班上也不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借鉴康熙“小用看业绩,大用看品德”的观点培养人,任用班团干部。

    由此可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中学生中开展道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每个教师都应承担好“道义”这副担子,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任务。我们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开展“讲座”活动,对少数“尖子生”也不能忽视。在教师中开展“寻找教育的遗憾”的交流活动,使道德教育与时代并轨,与年龄同步。立德博学,逐渐修炼出“不谄、不渎、不诬、不屈、不回翼、不诡随、不沽名钓誉”的品德,使广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涵养。

     


    点击次数:130  发布日期:2023/3/1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