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理解与审美体验的鉴赏教学例谈 张 娟
基于文化理解与审美体验的鉴赏教学例谈
◎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张 娟
摘要:音乐鉴赏应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作品魅力之时,在审美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文化理解方面得到整体提升。鉴赏教学应将作品置于文化理解之下,在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要以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注重体验,融入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鉴赏;文化理解;审美感知;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在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重要作用。音乐充满着人性之美,它最能丰富人们的想象力,最具魅力,最有人文精神。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让学生注重文化理解、融入情感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一、挖掘作品内涵,加深文化理解,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任何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基于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不应只是“学识”的灌输,而应将作品置于文化理解之下,在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对音乐文化进行理解,不是单纯地唱出音符名称、唱出节奏、分析歌词,而是还应包含对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的认知,以及对音乐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了解。在鉴赏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中,理解民族音乐语汇、品赏音乐语言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必然之路。高中生已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与音乐感知能力,所以,通过作品的文化背景来理解音乐作品,也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常采用的培养音乐素养的方式。
例如在欣赏歌曲《苏丽珂》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究这首歌的文化来源,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首先,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寻找《苏丽珂》这首歌曲的来源。这是一首来自于西南亚格鲁吉亚的一首山野民歌,“苏丽珂”在当地的格鲁吉亚语中表达的意思是“心爱的”,也就是说这首歌是一首唱给爱人的情歌。可是在欣赏这首歌曲时,可以发现音乐的旋律是带有忧伤的情绪在里面的,教师可以以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发现这首歌曲的情感秘密。学生通过继续探究发现,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学生们通过这个时间,发现了格鲁吉亚正在遭受德国的入侵,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这时另一名学生也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在讲述主人公对已经死去爱人的无限眷恋。通过结合这首歌的歌词和历史文化背景,将这首歌曲的深层面貌展现了出来。主人公的爱人在战火中离开了,尸骨都不知道葬在哪里,主人公带着爱意与忧伤,到处寻找着自己的爱人。这是这首歌曲历史文化的背景,也是这首歌曲的精神世界。
二、主动参与探究,调动审美感知,增强情感体验
“审美感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是让学生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知音乐现象和作品,她要求学生“全身心参与和感受”,进入“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自我陶醉”的境界。有的教师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定位缺少全面、深层次的理解,将讲授或分析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鉴赏过程,课堂上的“鉴赏”缺少思辨性,把“音乐鉴赏”错误地理解为“讲解音乐知识”,丝毫不顾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情感表达,使得音乐鉴赏所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功能消解殆尽,课堂教学审美价值得不到体现,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以歌剧《白毛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歌剧的音乐以哪个地域的民歌和传统戏曲为素材?”“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具有什么独特的民族风格?”“歌剧是什么样的戏剧形式?”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欣赏、讨论、想象、创作、表现、探索活动,了解旋律、节奏、结构、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和人文线索信息,进行想象和拓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想象,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怡情养性,在合作、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个性发展、积淀音乐素养。
再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从开始讲解曲作者到讲他们的爱情故事,到最后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全曲欣赏,学生经常会觉得索然无味、枯燥无趣。但如果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前让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上网查阅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谈一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什么是奏鸣曲式,它的结构图示是什么样的;试着分析一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等。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初步了解本节课将要讲授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按照奏鸣曲式的结构来欣赏,每欣赏完一段都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呈示部中“十八相送”这一片段,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大提琴(梁山伯)与小提琴(祝英台)的倾诉,编写出他们二人的对话”。这样一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充满兴趣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获得对音乐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三、注重思维碰撞,强调情感融入,拓展音乐表现
“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我们知道,审美感知有与情感活动紧密联系、主动选择等特点。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切入点建立在与学生情感紧密联系、让学生主动选择等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本质,感受音乐魅力,获得情感体验。例如,《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一部经典之作。作品的特色在哪里?特色在于最后加入一段合唱。那么,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该如何设计呢?如果设计成“乐曲作者及乐曲名称是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太具体,没有思维内涵,它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浅层次的。若设计为“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抽象的,它所包含的思维容量就比前一个问题大。还有,“合唱在这部交响乐中的作用是什么?”“合唱部分体现了作曲家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与艺术理想?”等问题就更加能够引发思考了。这些设计看似简单,但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深刻,要求学生必须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体悟音乐。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音乐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去感知贝多芬作品的特质和特殊魅力,学生紧扣音乐本体去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展开想象、得出自己独有的审美感知。
再如,在《祖国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合唱艺术素养,感受大型混声合唱人声表现方式与艺术魅力;更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颂》的创作背景以及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通过音乐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色彩与时代激情。教师应该把握住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文化理解在作品中的结合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学体现对话交流、合作讨论、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以及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再现音乐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升华审美品质
音乐鉴赏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创设美的情境有利于进行音乐审美。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学会使用语言艺术,创造语言情境。语言的本身便是美的化身,美的语言如诗一般,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线条美等特点。美的语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音乐情境,把孩子们带入音乐所要描绘的境界,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独持的音乐审美体验。例如,欣赏乐曲圣桑的《天鹅》时,可以以情为线切入,引导学生欣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和生命告别。优美伤感的音乐被老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所渲染,同时给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以情育情,美由心生。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在欣赏这首著名的古曲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通过把音乐和故事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对马上启程远行的挚友无比关爱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在欣赏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首古曲背后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那绝佳纯真的知音之情,在这样的语言情景中,既会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认识更加深刻。
音乐鉴赏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欣赏一首或几首音乐作品,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突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形成终身音乐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音乐实践积淀音乐素养。音乐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挑战。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将自己的音乐教学与音乐素养培养要求相对照,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以及对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注重体验,融入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10.
[2]宋秀全.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2):3-5.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