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生活 刘国玉
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生活
◎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刘国玉
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学生拥有的道德和法律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充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事后他们容易感到非常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本着从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现象。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活化的策略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转变教学思想,渗入生活理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把书本中的知识以灌输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就导致课堂教学变得十分刻板无味,学生对于道德、法制的理解也就停留在了课本学习的层面,而不能够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提高,发挥不了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效果,用生活代替课本,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学习即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们明确我们多学习的内容不是只有课本上才有的,而是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理念。
例如,我们在讲解当好值日生这门课程时可以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干净整洁的教室和脏乱差教室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我们的共同环境进行维护,对教室的干净整洁做出贡献。然后不断引发出作为值日生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最后通过讨论对于表现良好的值日生我们做出充分的肯定。通过这样的全面讨论分析,对于责任生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有效明确,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充当值日生,有效的完成值日生应承担的所有义务,以此对我们的教师环境做出全面的提升。通过这样生动的实践性讲解能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育人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读书要活读书,而不是死读书;教书要教动的书,而不是静的书。”这也就体现出了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核心来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而文字为主的教科书不是教书育人的唯一载体。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能够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出学科育人的价值,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应当与课外情况有机结合,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与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讲解大自然力量这一课程时在课外之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更好的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充分的体会到我们所用的所有资源都来自于大自然。然后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对大自然也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进行无限制的浪费,需要进行有效的节约利用。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还要对植物的作用进行全面的讲解,周围的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还能有效的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抑制沙尘暴的形成。所以,我们每个小学生要对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进行爱护,不能随意的踩踏践踏。只有对它们给予充分的保护才会更好的保证我们的生态环境持久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能让学生在潜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对自身的日常行为做出全面的规范,以此形成良好的做人准则。
三、安排生活作业,提高学习自信
一直以来,教师对学生安排的作业都是抄写、练习之类的,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乏味,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还会使学生将作业看做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了《我不拖拉》这节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制定一个生活计划,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到学校、几点做完作业、几点看电视等等,并要求学生要坚持按计划行事一周,然后一周之后,笔者会安排一节交流课,使学生相互谈谈个人感悟。这个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再比如:学习了《花儿草儿真美丽》这节课后,为了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花草也是有生命的,让学生懂得怎样照顾花草,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都种一盆花,然后在半个月后,上交一篇名为《我和我的花儿朋友》的观察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有重要的帮助。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老师的生活化教学有很深的现实意义,老师需要总结生活教学内容,将道德和法治内容相结合,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熟练掌握生活化教学策略,以达到最高效的教学目的。带领学生进入生活到实质进行探讨时,需要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更细致的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程不仅成为灌输学生正确知识的课程,也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课程,达到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