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周谕环
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 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中学 周谕环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把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使思政教育与各学科同向同行是当前教育的新理念。基于此理念,文章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并对当前地理思政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思政教育;地理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1]。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纯依靠思政课程,而是向“课程思政”的形式转变。地理学科是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人地协调等众多思政元素的学科,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事件都可以作为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一、 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是培养思政观念的关键时期
思政观念具有潜隐性特征,培养不仅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更要重视重要阶段和节点。中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思政教育融入地理课堂非常必要,不仅能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成为五育并举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2.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创设者和引导者,从中启发学生智慧,提升能力,塑造精神。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生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2] ,从中发掘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政治品质,提升道德修养,也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提升驾驭课堂能力。
二、 当前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地理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统说教的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即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仅将其作为呈现知识点的一种手段,缺乏师生互动,没有侧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领,容易使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学科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思政教育知行分离。如在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这节内容时,部分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本上划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举例阐述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力的观念,告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思政资源,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行为方式也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造成地理思政教育知行分离,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
2.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仅限于教材
中学地理课堂是对学生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的主阵地,在学科思政教学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当前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单纯的教教材,没有结合现实社会,挖掘教材背后的思政元素,拓展较少,脱离生活,导致教学内容薄弱,缺乏深度。
3.思政教育评价方式不足
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还是以升学率、学生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而德育评价较少。课程思政具有潜隐性特征,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思政素养也有差异性,即使部分地理教师意识到了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融入了课堂之中,但仍无法准确评价效果,缺乏评价就缺乏反思和动力。因此,评价方式不足会阻碍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三、 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只有地理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政治素养,才能在日常地理教学中自觉、自然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4]。地理学科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应关注热点、社会发展动向,学习国家提出跟地理学科有关的政策和发展理念,结合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地理与社会、与人的密切关系,真正做到思政融入地理课程。
2.深挖思政元素,拓展教学案例
地理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特点的综合学科,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关[3]。这些教学内容就是地理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民情结合、联系热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参与,去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发展,从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如在学习《水循环》这节课时,结合西安八水绕长安的历史,认识八水给西安带来的有利条件,再因水受到的困扰,最后又因八水润长安规划带来的众多有利,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拉近距离,又能引导学生节水、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人地协调观。
3.创新评价方式
目前以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方式,使思政教育在中学地理课堂中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创建多元的德育评价方式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尤为紧迫。平时要注重学生在地理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成个人档案,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语言表达、效果达成、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等情况及时记录,形成多元、动态评价体系,还可以结合学生间的互评、自评等方式不断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度。结合学生实际、多元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的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中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身高上中学生已与作为成年人的老师相仿,但他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还未达到成熟标准,心理发展存在动荡性,可塑性强,易受外界影响,地理教师抓好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循序渐进,盘旋上升的过程,地理教师要结合学情、社会现状,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采用多元方式授课,进行全方位动态评价,将思政融入到中学地理课堂中,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J].人民教育,2020(5):30-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1-2.
[3]梁扬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地理教育, 2019(S2):51-52.
[4]张镇洋.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落实[J].地理·教学经纬, 2022(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