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与活”的角度反思新课程教学 周永胜
从“实与活”的角度反思新课程教学
◎ 吉林省集安市大路学校 周永胜
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发现、总结、反思、完善,只有充分掌握教学理念,把握住课程标准,用活教材资源,从“实与活”的角度来反映我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我们的教学,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把握课标,用活教材资源
经常能听到有些老师说:现在的考试方式,我们没法教了,都是教材以外的内容。实际上,这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考试考得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这些老师,往往只就自己所教年级、学科而去教这个年级、学科,对于学科本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根本没有把握住,对知识没有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当然只能就教材而教教材。因而没有高度,角度单一,视野太窄,加之对考试又没有研究,所以一考试就觉得“超范围”。
芦咏莉博士谈及的“两条腿走路”,即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支撑起教学艺术。在教什么,即备教材中,要求把握学科思想,由知识点到知识链到知识网,站在学科的大角度来审视某一学段或年级的所教内容,把课备大、备精、备透、备活。而且不仅仅是这样,在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也要进行比对,择优而用之,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冲破封闭的课堂。在比较中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恰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细。我们很少有能把整个学科思想、知识体系了然于胸,随用即脱口而出的。即使在日常运用时,也没能站在整个学科的大角度,立足学段、把握课标来审视所教内容。更多的还是就教材而教教材,所以才出现了真正的一孔之见的方式来教学生,这就不可能起到用活教材资源的目的。
二、学段不实,目标泛化严重
在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中,提出做实学段,目标集中,一课一得。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科教学的“错位”、“越位”现象确实存在。例如,在朗读中,标准过高,都按朗诵家的水平去要求、培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扣住学段的教学目标,把握不住学科体系,把握不准同一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呈现深度,目标也就不可能明确、集中,具有可测性,必然导致目标泛化。一课一得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打算在今后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要老师在备课中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明确目标。使目标具有可测性,要求教师在制定、表述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用外显性动词来表述。以利于课上把握、操作和当堂的检测、评价。
三、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的课程改革,到今天,在形式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实而不死、活而不虚”。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必须要实事求是,自主、合作、探究,不管什么学习方式,该用则认真、细致地运用,绝不能走过场。不需要的地方不可乱用,不追求形式上的虚浮,为了运用而运用。
对于学生,不论何种学习方式,都需要老师在学前进行指导,有的还需要较长时间训练后,才可以运用。没有学习前的充分“劳动”,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学生研究
在学生研究方面,我们的欠缺是比较大的。说句实在话,现在基本上还是精英教育。小学时候几十人,初中毕业时,十几人参加中考,其余的都早早地流入社会,这是事实不容回避。这其中有我们教育的一部分责任。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学生研究。这其中,季苹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像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在他们的学校中敢提出,没有“差生”。他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说:“他们在课堂上有乐趣、有适合自己的事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课堂和学习的吸引力留住了他们。而,我们呢,谁敢这么说呢?让学生主动起来,养成好习惯,有方法,会操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把教学支架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的课堂,老师多数情况下,总是讲也讲不够,就怕学生不会,苦口婆心,老师做的是良心活。但时间久了,学生就不领这个情了,昏昏欲睡,根本听不进去……正所谓以其昭昭,使人昏昏!
而杜郎口的“三不讲”原则,正是把教学支架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面,人家几乎是一月之间响彻大江南北。“三不讲”——即学生自学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会的老师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剩下的,基本上就是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老师精心点拨,一课一得,目标明确扎实,落点准确,当然教学效率要高。这一理念和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