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从“坏”中找出口 廖美香

    从“坏”中找出口

    ◎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幼儿园      廖美香

    “她家宝宝会唱歌会跳舞,对人又有礼貌,我家孩子天天搞破坏,不听我们大人的话,好烦人!”“我们班大部分的孩子还算听话,但有几个孩子也非常调皮,让我很头疼,不知该怎么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特别喜欢好孩子, 当孩子变成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时,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是打骂?是不理睬?还是······

    记得那天中午午餐时间,我们班的饭菜还没有送过来,这时候小朋友们都有点坐不住了,孩子们挺无聊的。为了缓解一下现场的气氛,于是我就把我们这学期学的歌曲放给孩子们听。小朋友们一听到音乐,个个都来劲了,唱的唱,跳的跳。看到孩子们那开心劲,我暗暗欣喜,我的这一举动是做对了。没过一会,饭菜送来了,可孩子们好像没有缓过神来,继续唱着跳着,我看到孩子们对歌曲依依不舍的样子,我让小朋友们坐回原位,接着往下听歌曲,我一碗一碗认真地发放着。突然“叮叮铛、叮叮铛”的声音打破了这一气氛,我顺着声音找到声音的来源,原来是谢灵敏小朋友在用勺子敲打饭碗,她可是平时非常听话的孩子,我轻轻地走过去对她说:“灵敏小朋友,你忘了现在是吃饭时间了吧!”她听了后迅速低下头拿勺子吃起饭来,好像突然明白自己真的错了。为了不影响小朋友们用餐,我把音乐关了,小朋友们继续吃饭,我继续发放剩下的几份饭。““叮叮铛、叮叮铛”这次的声音更响了,我瞪大眼睛巡视着班上所有的小朋友:“是谁在敲啊?”声音突然没了踪迹,我还没看清楚是谁在敲。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吃饭,我简单地说了一句:“不能再敲了哦!现在是吃饭时间!”可没过多久“叮叮铛、叮叮铛”声音又来了,而且越来越大声,这次我看清楚了,谢灵敏还有另外两个小朋友都有在敲,我很生气:“怎么回事!老师生气了,说了吃饭时间不能敲,你们都没听到吗?”我走过去把谢灵敏叫过来:“灵敏,你怎么回事?老师的话你都不听了,平时老师那么喜欢你,今天太让我失望了!”灵敏低下头涨红着脸说:“廖老师,对不起!”“记得下次吃饭时间不要再敲了,知道吗?”“知道了!”我走过去对那两个小朋友说:“你们两个听到了没?”另外敲碗的两个小朋友低声说“听到了。”此次风波这才算停了下来。

    下午小朋友们吃完点心,我就带领他们喝水,他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过来拿杯子装水。突然又一阵很熟悉却让人头痛的声音“叮叮铛、叮叮铛”,我一看,怎么又是那几个孩子在敲?不同的是现在他们敲的是杯子,我真是纳闷极了!这些孩子真是太调皮了!怎么也说不听似的。怎么办呢?说也说了,训也训了,他们还是喜欢敲,我感到莫名地沮丧,不知他们往后还会做什么?我认真地思索着,他们那么喜欢敲东西,说也说不听。我突然想到,下午有节音乐课,要不让小朋友们敲个够,让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或许事情会有好的转机。决定好后,我跟小朋友们说:“你们现在不要敲,太吵了!别的班还在上课,等一下上音乐课让你们敲个够!”话音刚落,小朋友们便欢腾一片了,他们鼓起掌来:“好啊好啊!老师答应让我们敲东西了。”我被他们的反应给震住了,原来不只是谢灵敏和那两位小朋友喜欢敲打东西,班上其它的小朋友也都喜欢敲打。

       音乐课上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让小朋友们跟着音乐敲打。很意外地是小朋友们都非常地投入,大部分孩子都能跟着音乐很有节奏地敲打。尤其是谢灵敏小朋友,她不仅可以敲打出音乐的节奏,还特有创意,他一会敲打桌子、一会敲打碗杯,有时还时不时拍打自己的膝盖和肩膀,整节课上小朋友们都非常认真地敲打着······我这才明白,原来灵敏真的很有音乐天赋,班上的小朋友都是被灵敏的敲打声所启发,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波,有了那一次一次的“坏”。最后小朋友们在敲敲打打中愉快地结束了,活动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整节课下来小朋友们的情趣一直高涨,久久不能平静。在小结中,我说道:“你们都很会敲打节奏,个个都是乐器高手!但你们要注意在课后不能敲打东西,因为那样会影响到别人,在音乐课上你们可以尽情地敲打,老师不会责怪你们,下次上课我们再接着敲好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太好了!”

    经过上次的事情后,小朋友们不仅在课后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在音乐课上也更加认真有劲了,我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坏”事情,并让事情从“坏”转向“好”的方向发展着。

    通过此次事件后,我分析总结如下几点:

    一、好坏是相对的

    好是褒义词,坏是贬义词,但界定好坏,是在一特定的中介中比较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孩子的好坏是根据老师、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价值观来确定的。在本案例中,刚开始老师只从孩子在用餐时勺子敲打饭碗,喝水时敲打水杯这一不符常理的观念中,确定孩子的“坏”,并没有从孩子的兴趣这一方面考虑。如果从孩子的兴趣去看待事情的发展会觉得其实孩子也没有那么“坏”,只是时间和场所不对罢了。

    二、好坏是可以互换的

    好坏只是在一线之间,当穿过那一线后,会发现好坏是可以互换的。在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最终从老师心中的“坏”转变成了老师心中的“好”。

    三、 “坏”事要冷静

    当发现孩子做“坏”事时,我们作为老师最先要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寻找到孩子做“坏”事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的所在。

    四、“坏”事多思考

    当发现孩子做“坏”事时,不仅需要冷静,更需要多思考,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本案例可以看出,老师最后在不知所措时,冷静并从另一视觉去观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让小朋友们在音乐活动中敲敲打打,让孩子们情感得到比较完整地释放,从而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没有正确地处理好这件坏”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兴趣,让事情越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们要多从赏识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的来说,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冷静,多思考,要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学着从“坏”中找到出口,进而找到好的入口。

     


    点击次数:49  发布日期:2022/10/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