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张亚莉

                      如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    陕西省定边县田园小学      张亚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        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以生活中的购物入手教学,还可以从谜语、故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也很有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哪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计算,说出了几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可以很快地板书出如513 315 531135153351这六个数都是3的倍数,学生验算后发现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其中一定有奥秘。于是一种急于探索谜底的迫切心理便油然而生,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思维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一开始上课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使这节课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因为教师所列举的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果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会让学生感到很熟悉,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在讲授认识路线课程内容时,当教师为学生明确知识点后,学生仅仅在脑海中形成了对路线的零散、客观认识,为令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更具体的掌握该知识点。教师可引入生活情境至教学内容中,向学生提问,由学校到科技馆应当怎样走呢?学生思维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了良好的发散,开始主动思考,由学校出发到科技馆可以通过几条路线到达,大概距离有多远,应该乘坐公交车还是应该步行,或者怎样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到达。接下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学生思考提出的意见显示在大屏幕中,令学生通过系统直观的观察,明确乘坐公交车可以有多重方式到达,路线有长有短,有的可以直达,但是非常绕路,有的需要换乘,但是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令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研究,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而后教师可将正确的学习思路方法进一步明确传授给学生,令其自主检验自己的缺陷所在,激发学习积极性,以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至贴近生活、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优化学习效果。 

    三、重视知识探究,让学生自主思维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计算36×25=?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

    例如,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 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击次数:187  发布日期:2022/10/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