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实践研究 杨香芸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实践研究
◎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幼儿园 杨香芸
长期以来,幼儿园中分科、分领域、主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幼儿的多种智能的发展。二期课改下,主题活动综合了各个领域的教育,使它们在主题背景中互相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孩子的学习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获得整体协调发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综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关注的是幼儿各种经验的综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发展。那么,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教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在新课程的实施下发生了变化。对我个人而言,音乐教学一直是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课改,不由地让人感到迷惑:什么样的音乐活动是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的?音乐活动在主题整合活动中如何发挥其优势?怎样的音乐教学方法在现在的主题活动背景下有利于开发幼儿音乐智能呢?我想对此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
幼儿音乐智能是指幼儿能初步感知音乐的音准、旋律、节奏及音质等的能力及对声音的音高、节奏、音色、情绪力量、复杂结构的感知能力。根据此涵义,本研究将幼儿音乐智能划分为以下六种能力:幼儿音域的宽度、节奏感、音乐情绪感受力、音色感受力、音区感受力、音乐表达能力。各种能力的涵义分别如下:幼儿音域的宽度指幼儿所能唱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节奏感指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体验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表现,感知节奏特点,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情绪感受力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音色感受力是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善于鉴别乐器或人声的音色美,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音区感受力是指对音乐中音区的高音区、低音区的感受力;音色感受力和音区感受力都属于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表达能力是指幼儿在演唱、演奏中,运用音乐技能技巧把对音乐作品内容情感的理解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使之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能力。运用音乐智能原理,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发和提高幼儿音乐智能;结合幼儿园二期课改主题活动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有利于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艺术环境,探索主题背景下音乐智能开发的可寻规则。
一、创设适于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艺术环境
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验中我们十分注重环境的创设,以奥尔夫的“原本行”为指导,以幼儿为主体,不仅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更注重人文环境的创设。
二期课改中的音乐活动应该同所有的活动一样,是融合在主题探究的活动中的,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它同样要体现二期课改的整合性、过程性、幼儿探究性、创造性、体验性等,是促进幼儿主动和全面发展的活动。但是,它也应该有自己做为音乐的特色,它是通过声音、旋律、节奏等方式做为表现手段的,其中,听是很重要的基础,只有会听,才能感受到音乐活动的美,领会到音乐的内涵。
来园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展,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主动参与活动,进行交往;进餐时播放优美的音乐创造了愉快的情绪,增加食欲,并很自然的养成了吃饭不讲话的好习惯;做操时或做律动时提醒幼儿用心听音乐,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动作,可以改善儿童的姿势,提高动作质量,使幼儿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美德熏陶;体育活动时配乐,可以提高锻炼的兴致,例如玩转椅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和着节奏推着转椅走,并随着音乐的快慢而变换自己的动作,从而加深了对音乐速度的体验,跑步、跳绳配上节奏鲜明的欢快音乐,更提高了锻炼的兴趣和音乐的节奏感,因为节奏感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午睡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这时播放轻声、安静、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幼儿边听音乐很自然地就入睡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一日生活每个环节集合时,用小铃敲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奏型,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安静下来,同时很快地模仿出节奏型,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既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行为习惯,也可以使幼儿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
二、探索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讲:我认为儿童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应当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感情,使儿童能够真正的表现自己,要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的生活音乐化。因此,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可以是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手段。
音乐已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考虑加入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这个已有经验与我们的主题活动是相通的。孩子的生活中接触到各种音乐元素,而主题活动正是以一连串的有系统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发展某种音乐概念。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往往遇到感兴趣的事特别是在音乐的渲染下情绪高涨,缺乏自控力,新班幼儿更是如此,从情感的角度看,幼儿获得了情绪情感的体验,有满足感。但是,从幼儿注意力来看,往往过度兴奋就会导致以后的分神,而且这种状态下,幼儿很难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规则在音乐活动中是需要的,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是需要的,它是保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过,规则的创建同样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一个就是上述中提到的情景性游戏性语言的提示,另外一个是启发幼儿自己创定归纳规则。如:在歌曲表演《小菜园》中,当教师看到幼儿都挤在一起做种菜动作时,教师请幼儿想想,怎样种菜不挤,幼儿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其他地方去种!”“将菜地改变一下形状!”等。有了发自自己需要的规则,活动开展果然有序而有精彩多了。促进规则意识的发展同样是二期课改应有的内容之一。一节音乐活动必须令幼儿愉快的获得音乐经验及有效的认识某种音乐概念。
音乐教学活动中技能的练习还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歌曲的美需要声音来表现,舞蹈的美需要动作来表现,没有了美的动作和声音,那孩子还怎么从中体验美,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呢?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前期经验和感受,以往的技能却不敢把它提到前面来,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方法是在感受和游戏中学到扎实的技能的。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叶子》的一首歌,捡了许多落叶。在玩洒落叶的游戏中孩子体会了落叶飘落的优美,在用身体模仿落叶时,孩子们完全投入,充分表现。用乐器来表现这首歌时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把乐器和曲风很好地展现出来。反复体验和感受这首歌后,孩子来唱时,是在用自己的内心歌唱,对秋天的情感得到升华。让音乐真正成为来自于幼儿的音乐,这一切都是始终发生在幼儿不断探究尝试的过程中的。
根据幼儿好奇、好模仿的特点,音乐活动要有探索性。在游戏中不断提供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幼儿去发现、感知、创作、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幼芽能得以发展,并培养幼儿勤于、乐于、善于观察的习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对幼儿而言,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但这种榜样不是强加给幼儿的,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感染给幼儿的。另一方面可以在音乐活动中从幼儿的闪光点中提炼推广,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新知识的学习中,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可以说是帮助幼儿理解技能的关键,他可以将难以讲清楚的技能变得简单化,如:学习看简单的节奏谱中,用“出去游玩走两条路线的方式”引出节奏卡上的线条,再用“让小手小脚分别走一条路”作上标记来识别区分手脚拍打的节奏等,在看似很难讲清的知识上,运用语言,使一切变简单了,也更有趣了。语言的形象化有时在对幼儿常规教育上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呢,他可以有效提醒幼儿因该这样做。
三、在整合中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讲过:要将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坚定、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幼儿园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因此,与各学科相结合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是切实可行的。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世界上正常的儿童都能学会本国的语言。因此,从小让幼儿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最富有生命力。幼儿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音响效果,优美的音乐、节奏乐、韵律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外音乐能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提高记忆效果。
音乐活动中有创新,创新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中,如:歌曲教学《回声》中,让幼儿表现不同的大山模样,由歌词中“请大山唱歌”变成按幼儿意愿进行的“请大山吃饼干、做游戏等”;表演树叶下落的时候,引导幼儿用各种动作来展示树叶飘落的样子;“找朋友”中“再见”动作的创新等,无不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当然,这种创新不是一下子就能出现的,而是需要教师自己热情的渲染,及时地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在激发探究尝试的兴趣的情况下展开的,它是一种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的引导和流露。
实验表明,我们尝试的主题背景下的开发幼儿音乐智能的教育模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对开发幼儿音乐智能是有效的,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