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郭辉辉
谈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第一初级中学 郭辉辉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普及,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全面深化历史素质教育,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历史学科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双减的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是双减不减质的前提;减少厌学情绪是双减不减质的关键;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双减不减质的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如何面向21世纪?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双减政策,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新的政策,面对一轮轮的各级检查,其实我们是困惑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教才算教的好?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思考。这是必须的,也是很实际的。也就是说双减形势当前如何进行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素质,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就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双减的根本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教育要和生产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目前双减政策为孩子们减了负,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了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划,重新给我们定义了责任。 清华大学对双减的解读是:双减本质是上筛选人才为国家做贡献,下筛选为国添砖。说的也对,国家建设需要各类人才。上至上天入海科技精英,数理化研究人才,农、工、商服务业、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人。必须按需培养,不能一概而论,普遍培养。这样既浪费资源,导致人才分布不均,一方面我国缺少大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外也让各行业内卷。所以,作为教师双减要从我们心里开始双减。要因材施教,不要在进行各种自以为是的思想工作,去强行要求学生学习,给学生设定统一的目标。 孩子的素质不同,能力不同,接受力不同,对将来期待也不同,所以教育方法就该不同。是雄鹰自然向往天空,是小鸡必定留恋柴草堆;千里马自然期待驰骋草原,黄牛自然会低头拉车;猛虎自然向往山林,家犬只会蹲在门口……基因使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让小鸡翱翔天空显然不现实,累坏小鸡,也苦了我们,目的还达不到。所以怎么办?我们要站在结果看过程,结合实际去施教。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未来百分之六十多可能涌入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或服务或技术人才,百分之三十多可能成为家乡的建设人才,有不足百分之十的人可能成为上选的人才。站在未来看现在,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从历史中找到通往未来的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就是我们的责任。
二、落实立德树人是双减不减质的前提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双减政策下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只要人品过关干啥都是人才。不是考上大学才是人才。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走上社会找对位置,无论是添砖加瓦,还是设计图,无论是耕耘农田还是身在太空都是祖国的建设人才。《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人人能修身齐家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国家需要各种人才,只要每人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做贡献了。这样看来,品德培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学重在立德树人》、《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至高无上的人格》,历史中有大量的人文事件去为我们育人提供养源泉。我们社会需要有人文底蕴,家国情怀,人格高尚,懂创新,爱科学,敢实践,能承担,有责任,有胸怀,有格局的综合素养的人。而我们历史又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完成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减少厌学情绪是双减不减质的关键
双减不能减质,从减少厌学情绪出发。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相反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给与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同一课堂上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的要求。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迎接挑战就要给自己施压。从备课到上课要宏观考虑,微观布局。全面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一点也不能马虎。教学设计精致,行云流水。教学语言风趣,风生水起。教学方法灵活,随机应变。课件要吸睛,视频要走心。要做到这点,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就要有四个小时作支撑。
比如,对于不爱学习甚至放弃学习的学生来讲,我除了要从教材中给他们汲取人文素养去完善他们的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还要让他们了解简单的历史事件。这就需要我把历史中某些事进行合理的演绎到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把现在的流行因素带入历史或者现在与历史碰撞出火花,形成矛盾冲突。总之,一节课要制造几个新奇点让他们逐渐麻木的头脑为之一振。以古代埃及为例。讲埃及时讲述金字塔之谜并播放视频,种种谜团和不可思议的巧合让孩子们记住了埃及金字塔、尼罗河、木乃伊,甚至放弃学习的孩子也会说出金字塔是埃及的。对于学习能力强和爱学习的孩子,我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历史事实,更要让他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通过金字塔得到哪些信息?这样就做到了不学习的孩子得到了故事,学习的孩子还获得了知识,认真学习的孩子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会了分析逻辑推理,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无论是哪一类的孩子,在金字塔之谜的强烈好奇心的指引下会去网上寻找答案进行刻下的延展性学习。所以,双减背景下,教师就要注重优化教学设计减少厌学情绪。设计优质高效的课件吸引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把网络引进课堂教学,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四、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双减不减质的保障
在双减的背景下,每一节课都显得尤为重要。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为每一个目标群体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不只是升学考试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知识点。所以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作为面对未来百分之八九十是被筛选下的为国添砖人才的老师一定不要放弃书中每一个看似平淡不是考点却蕴藏社会或者经济规律的知识点。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这历史需要我们感受它的温度,成长我们自己。历史会不断重演,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要我们教会学生找到历史规律,让学生从历史中找到通往未来的路。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目标学生都学有所获,培养会学习、能创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教学素材丰富受众面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历史学习有用,至少理论可以指点未来生活。下面我以九年级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在讲庄园向租地农场转变时我说:我们当前农村也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未来土地集中是一种趋势,那么在这种趋势迎面扑来时,你是主动迎上去成为租地农场主呢?还是被迫成为农业工人呢?有同学说需要钱啊?钱从哪来啊?我问他银行对你来说是摆设吗?听懂的命运从此有转折哦!。
在讲城市兴起时。我让同学们分析城市居民哪里来的?附近村庄农民。他们包括哪些人?手工业者,商人。后来他们中有些人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完成了阶层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人要么有技术,要么头脑灵活。既有技术,又有头脑的后来都成为大企业主了,对吧?想想看你有啥?要想哪方面努力?
在讲市场经济时,我给他们举了猪肉的例子。当猪肉跌倒四五元钱一斤时,养猪户纷纷放弃养猪,结果不出半年猪肉飙升到二十六元一斤,然后许多人有都投资养猪。结果一年后猪肉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猪肉价格变化,如果你抓住了规律,那么你在人们纷纷弃养时反其道而为之,必定会成为富翁,因为你抓住了经济发展规律至少是养猪这一块的经济规律,你抓到了。所以,双减政策下,四十五分钟内,在充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更多同学的未来。我们要历史未来联动,历史生活联动,书里书外联动尽可能的给孩子们补充一些必要贴合生活实际来自历史馈赠的理论知识去武装他们,让他们自信的走向社会。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历史老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素质,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让每个孩子的每一个四十五分钟都能学有所获,智有所长。双减给孩子更多时间思考未来,也让我们挤出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陪孩子找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