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刍议 罗雪梅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刍议
◎ 贵州省纳雍恒大实验小学 罗雪梅
摘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历久不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生活情境,感到轻松自然。《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些做法教法如果与生活化结合起来,肯定是有效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解,谈一点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共同交流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之前精心设计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在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多么的轻松自然。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设置学生到超市购物的场景,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教师可以问:“小朋友,你们到超市里买过东西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到超市里去购物要用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要用到钱。”“对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来了解有关‘钱’的知识。”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到超市去购物,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参与的事情,他们常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对这一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课一开始就充满了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二、寻找生活化素材
数学生活化素材很多,需要寻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素材,这样才有针对性、有效性。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学习也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学习效果极差。可结合教材及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比如,教学“乘法口算”时,在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在校外对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买哪家的小吃?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小吃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但能列出算式,也能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
三、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动手制作或者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长方体盒子,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学生发现这些长方体都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可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学到的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价格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元,花生米一袋2元,什锦糖果一袋3元,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还可以变换题目:如果你有100元,你可以怎么购买这些东西?还有剩余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气氛会变得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再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
综上所述,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