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创设生活化习作平台 让学生快乐作文 林玲菊

         创设生活化习作平台  让学生快乐作文

        ◎    福建永安东门小学       林玲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重要性不用累述。可一直以来,习作教学却总是收效甚微。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教师也觉得作文难教。为什么作文会这么难呢?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首先,影响作文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观察、思维 、想像、联想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气质、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作文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审题、立意、搜集材料、选材组材、语言表达和修改等诸项(朱作仁语)②。可见,作文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要让十来岁的小学生写好作文,也决非易事。其次,学生自身缺乏积极主动的写作需要。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是为考试而教的,大多数学生是为考试而写的,写作活动是被动的,是根本体会不到习作的需求、习作的快乐,对他们而言,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甚至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如何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呢?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习作平台,让学生体验习作的快乐。做法如下:

    一、留心观察生活,创设“发现平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孩子的眼睛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被生活所陶醉。根据儿童这一心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讲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和实例,再因势利导,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比如上半年,永安在进行市内道路大整修,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住得远的学生不免常迟到,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堵车时的情况,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写来的《等车记》《今天我迟到了》《堵车百态》《等车 迟到 投诉三部曲》等都特别的有意思,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堵车时那种疏于疏导的混乱场面,更是把急着上班或上学的人们的神情、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活灵活现。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亮点就这样流水般悄悄溜走,如果教师善作捕捉素材的引路人,及时指导学生撷取生活的浪花,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拘无束地写下来,学生一定有东西写也乐于写。“情动于衷,行于言。”当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习作,自会水到渠成。平时我还教给学生随时记日记、写随笔的方法,不在乎长短,只是及时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想即可,然后定期开展“日记擂台”“随笔乐园”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体验习作乐趣,互相开启观察之门,培养了一批善于观察生活的小能手,习作素材自然越来越广泛、自由、有深度。

    二、尽情展开想象,创设“联想平台”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世界、对未来、对一切事物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当然,这里的“想”是想象的意思,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平时除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安排想象作文训练。其实,不少课文就是学生发挥想象的凭借,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学完《凡卡》《穷人》等课文的续写,以及不少课文中省略片段的补白。更多的是让学生写自己的幻想生活,写自己的梦、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事物等,还可以编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听音乐想象故事,图形、文字组合故事等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快乐地飞翔在作文天地里。无数写作事实证明,学生对想象作文的兴趣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些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是令我们拍案叫绝。所以,创设想象平台将带给孩子们思想飞翔的快乐。

    三、快乐参加活动,创设“实践平台”

    作文的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写作。如上学期教育局统一为六年级安排的为期一周的下乡劳动就是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过集体生活,即新鲜又兴奋,虽然在乡下的几天生活比较艰苦,白天要劳动,晚上要温课,但孩子们乐此不疲,都全身心投入到了这种实践活动中了,同学关系也空前的融洽。回来后,我抓住这一契机,先只字不谈习作之事,用整整一节课让他们畅谈下乡一周中难忘的人和事。有的谈刚到宿舍时套被子的笑话,有谈第一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捣乱别人甚至老师的事,有谈第一次挑大粪的感受的,有谈下地除草或修路比赛的,有谈厨房帮厨的,有谈澡堂洗澡惧怕那些恐怖的的黑蜘蛛、大蚊子的,有谈同学互相帮助的……孩子们没有了“要写作文”的心理负担,全都能畅所欲言,等他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还不尽兴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自由选材、自由表达,把这些难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作为小学阶段校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学生兴致很高,写得很开心,习作内容空前的繁荣,体裁也各异,真正达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连最怕作文的学生也能写得妙趣横生。此外,我还针对学生爱玩、求新、求异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或体育活动,并让学生自己掌握活动权,让他们自己选择项目,自己策划,自己主持。如学生组织模仿《幸运52》中的“幸运搭档”游戏,每届学生都百玩不厌,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活动时千万要记得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同学们在活动时的各种表现(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场上的气氛。而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挥笔写下活动过程中最难忘或最有趣的一个小片段,学生往往能一挥而就,而且效果总是出奇的好。是啊,生活——写作的源泉。

    四、引导关心时事,创设“思考平台”

    小学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作文教学应抛弃狭隘的观念,多指导学生关心时事,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人生、对国事的一些关注与思考,即便是浅层次的思考也行。这类习作常被称为“热门话题”,小学生写这类习作难度较大,因为它远离我们,不是亲眼所见,所以往往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套话、大话、空话连篇。如何引导学生对这类热门时事进行关注并产生思考呢?首先得让学生多留心时事报道、新闻评论,对这类事件有个感性的了解,然后结合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描述,写出切身感受,写出自己的思考,文章就能感染人,就算成功了。比如春节前的那场雪灾,学生由于在假期,电视看得较多,又由于我布置的一篇寒假作文——寒假中最感人的一件事。于是不少学生就写了由于这场风雪而引发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两篇特别精彩的:《风雪·春运》《今年春节谁最忙》,都能通过身边所见和电视所见进行对比并引发思考。再如这次的汶川大地震,除了那里的当事人,谁都没有经历这一事件。但这一事件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不是搞了捐款活动吗?我们不是亲身经历了五月十九日“全国哀悼日”吗?那么,我们就写这个,写自己学校、自己班上的捐款活动,写自己父母亲人、亲戚朋友如何关注灾区,如何参与到关心灾区、捐款捐物之中,把这些写细、写活,写出切身感受,就能打动人。或者给灾区人民写写信,特别是给同龄的孩子写写你对他们的关心、祝福与鼓励,写写身边的人是如何帮助、关心他们的,让他们别害怕,让他们树立信心,坚强地去面对灾难。于是,我拟了这样三个题目《坚强》《感动》《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让学生选择练习。结果,这次毕业考果然考了《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这个话题,学生在考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五、品尝成功欢乐,创设“共享平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作文多得到些认同,少一些挫败感。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批语中品尝成功的快乐。俗话说“数之十过,不如奖与一功。”因此在习作批改中应尽量挖掘“亮点”,多批肯定成功的赞美语与亲切慈祥的指导语,让学生在关爱的批语中提高认识,明白写法。其次,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学生的作文虽然大都平实,但往往也不乏得意之笔,或是一个词句的应用,或是段落的安排,或是开头巧、结尾妙……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自己先评,要求找出一两处(学困生)两三处(中等生)三处以上(优秀生)令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并写上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一词一句去寻找自己习作的“亮点”,在寻找中,学生就会反复思考、品尝自己的得意之处,也会顺手改回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我评价的快乐,还养成了习作修改的好习惯。最后,在讲评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习作中的亮点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共享。这种展示与共享不仅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激励,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快乐,提高习作的兴趣。同时把一些有特色的习作及时推荐到班级黑板报、学校学习园地、广播站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上,这样,将再次燃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总之,作文要立足于学生生活,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生活、习作中的亮点,做习作资源的开发者,巧妙安排日记、随笔等练习,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多创设一些生活化习作平台,让学生能乐于写作。

    点击次数:36  发布日期:2022/3/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