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思考 赵向东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思考
◎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中心小学 赵向东
都说上世纪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是教师“教学生”的教育,是遵循“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新世纪里,又提出 “以生为主”的“快乐教育”,可是在中考高考的大背景下,在纷繁杂乱的补课形式下,学生变得起早贪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曾几何时,这样的教育不知不觉间形成了压迫学生、压垮家庭、压倒老师的“新传统”。好在国家及时出台“双减”政策,终于让大家可以松一口气了。
“双减”政策相继出台,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2021年10月9日,观看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主题教研活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活动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部主任章新其说,“双减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在于提高作业质量”。这点对我的感触特别深:减轻作业负担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减少作业量和难度,虽然量和难度减少了,但必须保证作业的“质”,即“减负不减质”。于是,对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我以低段数学练习为例,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摒弃“题海战术”,少而精
过去,每完成某个单元教学,老师都忙着找题出题,对学生进行检查,如果从反馈中知悉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或某几个同学作业表现较差,就继续加大练习量,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家庭作业;期末复习更是天天试卷不断,周周试卷不断;周考、月考、期末考……一天下来,学生似乎除了吃饭睡觉,就只有作业,都没有其他的时间了,硬是身心疲惫。第二天,又要老早赶到学校接受新一轮的题海轰炸……
因此,我认为,要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减少学生作业量。
第一,能在课堂完成的作业,绝不留到课后,能在学校完成的作业,绝不带回家,坚决取消“家庭作业”和“周考、月考、期末考”。
第二,每课时完成,若有多余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视情况题目不超过2道。
第三,若本课时没有剩余时间,则不得占用课间十分钟,不得占用艺体课等进行练习。课堂不能完成的作业留到课后辅导课上做,每节课的作业量不超过20分钟,预留20分钟进行多种方式的集体讲评。这样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作业思考,又活跃了课题氛围,大家都有事可做。
二、摒弃“刁难怪题”,接地气
(一)作业设计要符合实际,有操作性
好多课辅资料,总来一些刁钻古怪高难度的题,美其名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类题目,弯弯绕绕,异常刁钻,不说学生了,有些题连家长做起来都异常吃力,试问:这是在发展孩子思维吗?不,这纯粹是以考倒学生为目的!教育教学要不要发展学生思维?当然不可否认。但是也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及学习发展规律来。所以,作业设要“精选”,要“量体而行”。
![]() |
比如我在教学完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首先,题目意思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并不怎么“高大上”,就是他们能想到的也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事儿,一句话,就是接地气。
其次,题目并不难思考,弯弯绕绕也不多,就算凭空想象不出来,也可以从操场,从路边,从草坪随便捡拾一些树叶石子什么的进行实践操作,总能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能用一种方式解答都值得肯定。
第三,题目并不主观,开放性很强,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思维,不亚于那种“高端题”。同学们以实物的形式实践后,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辅助线的方式解决,同样获得深刻的思维训练。
又比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单元后的练习设计:
王大爷屋前有一块较大的空地,一边是个梯形小花园,想在另一边挖出一个面积为40平方米的小鱼池,如果你想成为王大爷的鱼池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这个鱼池?请写出你的方案。
此题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密切关联起来,学以致用。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劳动园地上,进行实地圈地测量解决,学生们非常活跃,很是乐意去解决问题,积极与同学探讨,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最后还要回到教室,进行回忆整理,理清思路,作图解题。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理解认识到,数学果真是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纸上谈兵。
![]() |
比如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前一个算式要注意被减数中间的“0”已退位后再减“0”,第二个算式要注意被减数中间两个“0”,哪一个“0”退位后看做“9”,第三个算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有简单的填法,也有相对复杂的填法,所有方法都离不开退位。这三个题型极有针对性,通过练习,今后遇到类似的计算,学生就会轻松过关。
(二)作业设计符合童心,有趣味性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天性倾向于趣味,趣味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学习热情。创设情景就是提高趣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比如《多位数乘除一位数》的练习设计:
小蝌蚪与妈妈再次走散了,它又到处寻找妈妈。这不,今天又来到乌龟爷爷门口问妈妈在哪里,乌龟爷爷说,请你猜猜小乌龟住在哪个房间,回答对了,就告诉你妈妈在哪里,好吗?
题目是这样的:根据算式1□8×3=( ),选择小乌龟住那间房?
第一间房号是314;
第二间房号是424;
第三间房号是534;
第四间房号是645;
此题设计极具趣味性,又具有多元目的,不仅培养学生数感,而且培养学生多角度(逆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沉浸在又有趣的故事里就把题目解决了。
三、摒弃“同样练习”,要差异
因为种种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学生个体在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是有差别的。《课程标准》说“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用之于练习设计,就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不要“一刀切”式的练习,设计练习要符合“课程标准”里的强调:要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练习中,就要注意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不要求他们解法多样,不要求给出所有答案;反之,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则要求他们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答案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这道练习题:
你能把“2+2+2+2+3+4”改写成含有乘法的算式吗?请你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理解能力较差的,只要能写出“2×4+3+4”就行,不要求每个同学都一定要理解“2×6+3”或“2×3+3×3”。
比如教学完《100以内的加减(二)》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一天大迷糊想考考小迷糊,大迷糊说:三十几加四十几可能是多少?(①、71,②、72,③、76,④、88,⑤、89),请你帮小迷糊选选。
能选出一个答案的孩子,也是动脑思考了的,必须肯定,不能因为没有选出全部答案就说不对,对与不对要因人而异。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数学的练习设计,不能违背国家“双减”政策,避免“弯弯绕”,拒绝“刁难怪”,符合小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把更多的自由时间还给每个孩子。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艺术》,刘显国,200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