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刘忙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刘忙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地集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好比在没有食欲时,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只能引起消化不良;反之,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回归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得不到发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的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我创设了一个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新学期开学,我们班上要重新选班长,在同学们的推荐下,我选了3名同学作为班长候选人,同学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并收集选票,我让不同小组分别用“O”、“√”“正”做统计,并把统计结果的数据填到统计表里,整个选举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整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三、重视小组合作,鼓励学生探索交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达到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与“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时,我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上课开始,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要求学生编三道应用题,并列式计算:(1)每人吃半个苹果,7人一共吃多少个?(2)3个半苹果平均分给7人,每人分得多少个?(3)3个半苹果每人分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三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都尝试成功的喜悦。它既能挖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结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协同创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捕捉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57/81/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焕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学要正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个突破,从中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点击次数:24  发布日期:2021/12/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