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减数分裂”一节的精准复习 马光焱
浅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减数分裂”一节的精准复习
◎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马光焱
摘 要:在新高考形式下,对高三生物学科的复习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减数分裂一节为例,浅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精准复习。
关键词:问题导向;精准复习;减数分裂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生物学科的命题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2021年全国卷生物高考命题呈现出更加注重试题情境创设和知识回归教材,凸显核心价值引领 ,强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变化趋势。试题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就可得高分的现象不复存在,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或“炒冷饭式”的复习方法已不再适用,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高三生物学科的复习课该怎样进行?
首先要明确复习课与新课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新授课:从无到有,逐步建构从未知到有所知, 注重建构过程,归纳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复习课: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从已知,到结构化系统化,注重实际应用,演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为了能在一轮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教师就要研究学生真实的需求,以学定教。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接下来,我将以减数分裂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分析
“减数分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内容,它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减数分裂是必修一第6章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同时它又是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三大遗传规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是学好遗传规律及变异中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关键。因此,本节内容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已借助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建构模型等手段实现对这一难点的逐一突破。在高三复习课中,学生需要回忆起已有知识并真正理解这一抽象、动态的变化过程,及这部分内容与遗传、变异的内在紧密联系,最终能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成为高三生物教学关注的焦点。
二、具体做法
(一)用具全面性、基础性的课前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在课前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教材、参考书、新课笔记等,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1. 什么是减数分裂?适用范围?发生时间?有什么特点?结果是什么?
2. 精子形成场所?精原细胞与普通体细胞相比有什么特殊性?
3. 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细胞名称?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4. 回忆相关概念:什么是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5. 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在各时期是怎样变化的?染色体复制了几次?细胞连续分裂了几次?
6. 你能画出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吗?
7. 观察你画的图中染色体、DNA的数目是怎样变化的?你能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吗?
8. 观察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9. 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的形成有哪些不同?你能列表比较吗?
10. 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呢?
(二)用具逻辑性、思维性的课中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杂症”,通过问题引领式逐一突破
1. 在教材问题探讨中呈现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片,思考配子中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引导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再次回忆减数分裂过程,并通过相关练习题进行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 在自己画的细胞图上,标上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看看最终产生的配子类型和身边同学的一样吗?思考:导致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3. 思考: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和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个体产生配子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以此类推,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人可以产生多少种配子?(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组合导致配子多样性,对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重要意义。)
4.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aB 和基因型为aBB的异常配子,请分析原因是什么?你能写出伴随它们产生的另外三个配子的基因型吗?(再次体现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进行两次分裂的重要意义)
5. 思考:若基因A、a和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配子的情况又怎样?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呢?(引导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导致配子多样性,对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重要意义。)
6. 交叉互换产生配子的情况与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矛盾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遗传规律的实质)
7. 思考:把精原细胞染色体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后,产生的子细胞被标记的状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并回忆DNA半保留复制的有关知识。)
8.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应从哪些方面去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细胞分裂图,染色体数、DNA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等方面去比较,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和方法,并配套相关练习题进行检测。)
(三)用具应用性,拓展性的课后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课后学生根据教师课堂上所讲内容,补充完善知识网络,完成相关习题。
思考:本节内容与教材哪些部分联系紧密?有怎样的联系?并构建思维导图。
三、教后感悟
学生的能力提升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在自主构建过程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帮助学生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及意义,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复习方法,在课前学生已梳理知识基础上,课上教师着力为突破学生的“疑难杂症”,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推进学生活动,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推向一定高度。既体现了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也做到了以学定教,精准施教,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明显提升,听课效果和作业完成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师生关系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