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活动下的作业设计研磨感悟 冯 娟
“双减”活动下的作业设计研磨感悟
◎ 陕西省大荔县洛滨初级中学 冯 娟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引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思考,思考“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的实施。
首先,作业的布置总量的统筹安排,其次是作业的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最后是作业内容的精细研磨。落实“双减”政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挑战。
布置的作业,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能够突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再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就要做到“两个减”。
减“量”不减“质”:就是要缩短学生作业时间,但要凸显作业的价值。作业不在于量多,而在于布置的作业是否对学生有效,是否凸显出作业的质量。
减“难”不减“能”:作业设计时,安排一些孩子易操作地、易落实的基础题目,同时增加一道附加性题目,避免“怪、偏、太难”的题目,题目难度系数降低但必须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标,使不同的人都能学有所得。
关于作业内容分层,在内容上需安排较合理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关注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分层布置作业,分基础层次,能力层次和拓展层次,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
精选习题,减少了学生盲目、重复、无效的劳动,培养了学生灵活、深刻的思维品质。在选题上,我们紧扣单元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所选的题目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注重提升学生的迁移和“探究创新”能力。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哪部分知识不够熟练,哪部分技能还需提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产生一种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有了更加坚定的学习信念,付出之后能有所收获,也能让学生能及时查漏补缺,提升自我。
关于“ASA”“AAS”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典型题目
基础作业:
1.如图①,已知△ABC的边和角,则图②中,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ABC全等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只有丙
2.如图,F,C为AD上两点,已知∠A=∠D,∠1=∠2,那么要得到△ABC≌△DEF,在下列关系式中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
第2题 |
第3题 第4题 A.∠E=∠B B.ED=BC C.AB=EF D.AF=DC
3.如图,∠1=∠2,当BC=BD时,△ABC≌△ABD的依据是________;当∠3=∠4时,△ABC≌△ABD的依据是________.
4.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ABE=∠ACD,求证:BE=CD.
能力作业:
1.如图,∠A=∠D,∠ACB=∠DBC,若BC=4,△AOB的周长为10,则△DCB的周长为______.
2.如图,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B=∠D,AD∥BC.求证:AD=BC.
3.如图,已知∠BAC=∠DAE,∠ABD=∠ACE,BD=CE,试判断AB与A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综合作业:
1.如图,BD是△ABC的中线,CE⊥BD于点E,AF⊥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F.
(1)探究BF,BE,BD三者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2)连接AE,CF,求证:AE∥CF.
2.如图,把一个三角板(AB=BC,∠ABC=90°)放入一个“U”形槽中,使三角板的三个顶点A,B,C分别在槽的两壁及底边上滑动,已知∠D=∠E=90°.
(1)在滑动过程中你发现线段AD与BE有什么关系?试说明你的结论;
(2)若AD=a,EC=b,求槽底DE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