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特点 提高课堂语言有效性 齐淑娥
把握学科特点 提高课堂语言有效性
◎ 山东省滨州市经济开发区里则中心小学 齐淑娥
摘要: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何通过富有知识性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每一个四十分钟内都能吸收到养分,使知识如甘泉般涌进学生心田呢?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语言;有效性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做到有效性呢?
一、注意课堂语言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
1、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指令应简单明了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些理念能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全看教师是否能运用合理的语言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验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问:“都做完了吗?”听到大部分学生说做完了,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里的问题在于:没有完成实验的那一部分学生怎么办?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往往抽取1—2组学生进行汇报,然后结束交流活动。那么,没有汇报过的小组就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了不是? 其实,这些问题是能用合理的语言解决的,实验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说: “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把实验中的收获整理一下,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抓紧时间继续做。”汇报不可能每一组都来一遍,在挑选几组汇报后教师可追问一下: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需要补充吗?”
实践证明,科学课上教师简单明了的话,既凸显课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要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准确、到位的表达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印象清晰的概念。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神奇般的意义和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的重要保证。因此,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每个教师必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我们经常在提的“你们想研究什么啊?”之类的问题指向过大,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3、教师要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活动中生生交流大大多于师生交流。要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交流习惯,沉醉于“探究式学习”而不是“表现式学习”,所谓的表现式学习指的是,学生主要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为最大快乐的学习。所谓的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是以解决困惑,获取知识为最大快乐。学生将乐于获取哪种快乐,教师课堂教学时的评价尤为重要。另外,在小组探究时学生是只在组内交流研讨,但有时个别学生也会到其他组去收集“情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习惯于要求学生在组内学习,有时学生跑到其他小组去了解情况或讨论,老师常会认为他们不守纪律。在国外教师的眼中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完善自己的研究。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语言引导,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学生知识内化
1、重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入的认识,真切感受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课应该越教问题越多,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独特的方式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合作行为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评价中,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要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
2、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对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错误或失败的探究活动不必担心,如果适时的对其进行评价,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失败成为学生探究的新起点。例如我在教科教版五年级下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测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认为有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等因素)进一步猜测它们的关系怎样?(有学生认为摆线长,摆锤重,摆幅小,摆就摆得快等等)然后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上课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计时用的秒表,用来记录调整摆锤重量后,摆锤在规定次数内摆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可是实验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面对这样的错误结果,我不是马上给予全盘的否定,而是表扬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细微的学习精神,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然后镇定地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原来导致学生实验结果出错的原因是:学生使用秒表计时,而秒表可以把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而在并不是严密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用这些精确数字来解释实验结果,当然就有偏差了。学生不但发现了问题,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的严谨性。接下来摆在学生面前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教师要抓住这个教学的契点,让失败的探究成为学生再次探究的起点。
(三)课堂教学规范化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学习的机器。教育中我们应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形成平等合作的和谐关系,但也不能容忍一些陋习的存在,该批评时要及时的批评。教师虽然不能以“学者”和“长者”的身份威慑学生,但应以自己的亲和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油然而生敬服感,信赖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中,小组内学生为了图快把瓶子弄出了很响的声音并把水弄得满地都是。学生本无心搞成这样,犯错以后的自责已经让他心情不安了。如果加以批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满地的水珠上,影响他的研究和学习。这时,老师走过来对这位学生微笑着说:“你刚才的做法真的挺好,只是力气稍大了!弄湿地面会滑倒,再做实验时小心注意好吗?”。这种宽容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改变了评价总是冷冰冰的传统印象。这时教师不能容忍这样的一些陋习存在,适时的批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秩序,规范的课堂是学习活动的必要保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个教师课堂语言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只有我们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课堂语言输入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语言才会有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