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诗词赏析之策略 刘永亮
浅谈中学生诗词赏析之策略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永亮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它是最灿烂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诗经开始,唐诗、宋词、元曲,无数诗人骚客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铭心感悟宣泄在字里行间。诗词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结晶,是生命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融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于一体,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开拓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学习诗词赏析是开发智力,丰富词汇,掌握知识,提高语言修养的最好途径。赏析是对诗词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通过诗词赏析,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那么,何为赏析?如何赏析?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何为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就是对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进行鉴赏。其中,“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手法”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
二、如何赏析?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可以从积累时代背景、抓诗眼题眼、抓典故、抓意象、明意境、辨表现手法、悟思想情感这些方法来体会诗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体会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一)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有助于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优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抓诗眼题眼。
诗眼或题眼是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就是要把握“诗眼”或 “题眼”的词义、词性、修辞,理解句意,明确意境,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写出了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宕的神情意态。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三)抓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古诗词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平时接触过后和常用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
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这两联化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鮫人泣泪”“暖玉生烟”等典故,营造了一种哀婉凄恻的意境。这些典故既是诗人对锦瑟清寥悲苦的音乐境界的描摹,又是自己沉沦废弃,才能不为世所用的寂寞身世的象征。
(四)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古诗词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象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称作意象。古诗词作家常常通过意象来含蓄抒情达意, 那么,我们通过积累掌握一些意象的涵义,能成功帮助我们学习赏析诗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意象:
1.意象:酒。表达情感: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2.意象:羌笛。表达情感: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如: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 意象:柳。表达情感:“柳”与“留”谐音伤离别之意。如: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4.意象: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表达情感: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5.意象:斜阳、夕阳、落日。表达情感: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又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望江南》温庭筠)。再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6.意象:风、霜、烟。表达情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7.意象:落花、落红、残红。表达情感: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深沉喟叹和哀愁。如: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徘徊 (《浣溪沙》晏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
8.意象:梅。表达情感: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9.意象:菊。表达情感:坚贞高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10.意向:竹。表达情感:多指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隐士君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1.意象:梧桐。表达情感: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12.意象:杜鹃、子规。表达情感:凄凉、哀伤、思念的情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李白
13.意象:鸿雁、青鸟。表达情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为探看(《无题》李商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14.意象:舟。意象: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商隐)
(五)明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辨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七)悟思想情感
诗词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诗词之美,美在其情怀。《江城子》一词中,上阕抒情与感叹,下阕记梦与伤怀,真情直语,感人至深。但若没有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感受其豪迈;在“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其乐观;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感受其豁达,又怎能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感受到其无尽的思念与哀伤呢?
因此,在古诗词赏析中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赏析中应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可以通过吟诗、唱诗、演诗、画诗等方式深入领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熟知常见的情感表达。如忧国伤时之情: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之情: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之情: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总之,古诗词赏析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赏析。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赏析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只有掌握一定的赏析策略,才能透彻领悟作品,才能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赏析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