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 季晓丽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
◎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华小学 季晓丽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用“Flash”设计出动画情节“小鸭游泳嬉戏”来引入新课,将它播放到学生机上:景色美丽的湖面上,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进行游泳接力比赛,画面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许多小鸭从画面上游过,后面又紧跟着许多小鸭。此时,学生像在自己的王国中观看小电影一样,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这时,我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画面上各游过多少只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吗?”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不仅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方法。“学贵有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动画,观看着影片,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是以黑板上的粉笔字为依据,老师的口述为通道,把数学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但这样单一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理解以数字为主题的数学知识,并且数学的特性是变化,即不同数字相互影响后的变化结果,所以静止不动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变化特性较强的数学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小学时期,与几何图形相关的数学知识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让线(直线、射线、曲线等)在学生面前灵活的变动,就避免了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因为在脑海中想象几何图形所产生的误差现象。
在讲解关于角度的知识时,因为不同角度之间的转换会令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尤其是过程比较长和复杂的角度问题,会造成学生置身于迷宫的情况,反复的计算仍然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把角度图形与数字等式搞混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的把三角形、方形等之间的角度转换情况,变静态为动态,令学生是可以直接看到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改善了以往学生靠理论知识和公式来计算几何图形的情况。运用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的更加灵动和轻松,然后使数学知识以拥有丰富色彩的图像、形象的声音和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的形式,来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理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
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对教学手段上的一个补充,教师要发扬“拿来主义”选择有用的为我所用,不能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