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主体式”教学模式在美术课中的运用 王 巧

    浅谈“主体式”教学模式在美术课中的运用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七中高阳分校      

    美术课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是在中学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达到“乐思”、“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看看现在的初中美术课,有些内容如:《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艺术与科学》、《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等。如何将这些知识性和艺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艺术魅力。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

    (一)、运用多种新颖而独特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欣赏课《格尔尼卡》的导入上,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人们悲伤的表情,日军丑陋的嘴脸,配上悲伤的音乐,使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此次屠杀事件当中,再次进行本课的讲解,使学生能体会到画面当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而对本课的创作背景有所体会,通过这样学生们都深有感触,对本课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还掌握了色彩的合理运用所起到的气氛烘托作用,更加了解到了看似简单的画面之中竟流露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恨,从而体会到托物言志的巧妙之处。

    (二)、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导课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气氛的营造和师生和谐的调节,都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的关键因素。比如在讲《学习服装搭配》这课时,我事先穿了两套衣服,开课时我给学生们进行了服装表演,故意将外面一套穿的比较夸张,里面一套较搭配,这让学生自己就产生一种审美过程,比较两套服装搭配的合理性,学生看教师表演很兴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渐,环节紧凑,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中讲到用线条在表现物像,单纯让学生来画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我尝试着让几个人到黑板上,下面同学齐唱音乐课所教的歌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得出了不同而有趣的线条,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进而对手绘线条的知识也能够大致掌握,即把娱乐和学习知识相结合,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学以致用,学练结合,增强民主意识

    初中美术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要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独立进行设计,学以致用,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尽情发挥。

    在上完《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和《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之后,我又准备了一节设计课,请同学们设计布置自己理想中的“书房”,由于学生回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书房中度过的,对于书房的舒适程度肯定都有一定的期待,老师既然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格外卖力,这样既巩固了上两节课的内容,又提高了他们的设计能力,虽然有些制作的比较粗糙,但是我想如果是经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

    四、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学生积极的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对印的乐趣》一课中,我把全班同学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那么多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由衷的发出赞叹,但也有不少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21/9/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