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科学课课堂教学之我见 张秀伟

    科学课课堂教学之我见

    ◎   山东省广饶县广饶镇梧村中心小学    张秀伟

    解读《科学》教材,让我感到既兴奋又困惑,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评价方式……它带给我全新的感受。 在教学中,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反思,感受如下:

    一、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我注意给学生创设能直接参与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植物的血管》一课时,我拿出在红墨水中浸过4小时的芹菜让学生观察,学生立刻发现芹菜的叶脉变红了。当我提出“你知道芹菜变红的秘密吗?”这个问题时,情景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进入到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学生都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令人耳目一新。接着,小组合作实验验证,横切、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写观察记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有条不紊,直到获取科学结论。自始至终,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学生能力目标实现的达成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

    现在,我的科学课堂不是老师有问题,老师提问题,而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们一起来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科学教学是让学生从训练性学习走向启发性学习,从强迫性学习走向主动性学习,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讲解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卢梭说过,“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之间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不管实验结论怎么样,这个活动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的学生是在“制作地图”,是在体验学习的过程和经历。

    就四年级科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构建单元,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每一个单元的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观察、提问、实验、搜集、表达交流等多种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让每一个孩子在做、看、谈、辩等活动中探究科学结论。比如:在《它们会生热吗?》这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盖被子、穿棉衣为什么会非常暖和”提出了问题和猜想:一部分同学认为:天气很冷,我们穿上棉衣会暖和,所以,棉被、棉衣会生热;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如果棉衣会生热,穿上后,会感觉越来越热,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因此,棉被、棉衣不会生热。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究竟棉被、棉衣会不会生热呢?他们决定用实验验证。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小组合作,有的测空气温度,有的测棉衣温度,有的作数据记录,经过一番对比分析得出:棉被、棉衣不会生热,但可以保温。接着,有人对各种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保温性能提出疑问:棉衣在室内室外的保温效果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棉衣的厚薄不同,保温效果一样吗?毛皮的保温效果和棉衣的保温效果谁更好一些?羽绒服的保温效果最好吗?宇航员的航空服保温效果最好••••••在讨论交流后,他们又进行了实验验证,经过测量、记录、分析,表达及交流,学生不但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他们通过亲身参与与实践,获得了很多的感性认识,经历了探索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课的学习也变的更有吸引力了。

    三、引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科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自然和实践活动,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在科学课上,我领着学生在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指认各种植物,各种植物

    的器官,了解植物各器官的作用,认识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形状,知道各种植物在秋天里的变化情况;晴朗的夜晚电话遥控学生观测星星的变化,认识秋冬季的一个个美丽的星座,了解星星的位置变化情况;假日里我们去野外采集各种各样的岩石,然后分类整理,制成岩石百宝箱;我们还走进农民的蔬菜塑料大棚,破解塑料大棚的保温之迷,了解人们对保温材料的应用;到学生家里观察小动物,知道小动物在秋天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室里用各种器皿养殖大蒜,了解有水和无水情况下大蒜的生长情况,由此认识水是生命之源,植物都离不开水。

    通过到大自然中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和调查,学生亲自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走进自然对学生学习兴趣、研究习惯、探究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形成、影响之大将是无法想象的,学生获得真正体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开发。

    但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生活,需要严密的组织,做好详细计划,还有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执行中需要教师提前制订好计划。

    四、教法、学法要开放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索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如《我们与冬天》一课,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冬天,接着教师提出“我们怎样度过冬天?”这个问题,学生立即热烈地交流讨论,从人们的衣着保暖谈到室内取暖方法,从冬天雪景自然而然的联想到雪后路滑,提出给汔车加防滑链、在路面上撒融雪剂等。最后通过画一画我们的冬天,表达学生对冬天的热爱。在课堂上,交流的材料都是课前学生自己搜集的,像给汔车加防滑链、生长在东北的孩子比较常见;在路面上撒融雪剂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但对于一个生长在华北农村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正是学习方法的开放,使孩子自主地从各种书籍中,从大人口中,从电视节目中了解到想得到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记录信息,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

    教法、学法的开放,使科学课堂变的更加开阔,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弹性。但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有个度,要引领学生顺着主题走。

    五、评价要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因此,我们的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用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自我评价为主。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的表现;小组评价——评一评同学间合作如何;互相评价——夸一夸同学的表现;家长评价——评价学生课堂外的表现;教师评价——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野外观察到记录资料,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方案,从表达交流到小组合作,学生的每个行为,每一句话都可以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一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摘星星、开红花、迎笑脸、打分数、划等级、送你一句话等。目的在于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使自己努力表现的更好。 

    点击次数:87  发布日期:2021/8/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