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化学和基础化学教学 蒋玉刚
生活中的化学和基础化学教学
◎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蒋玉刚
摘要: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在实际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生活现象;兴趣;化学;能力
化学课程改革重要的一个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材,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明白,化学不仅从生活中来,而且又回到生活中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也是一门起始学科。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点化学知识但还会感到非常的陌生,也会感到一些好奇或者恐惧。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在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 “化学 —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现象 。 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 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我们在课堂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学习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常识问题出发,导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自来水不可以直接用来养金鱼?如果要用自来水养金鱼,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人们在烹饪排骨和鱼头时,为什么常常加一点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 ,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很快就产生浓郁的兴趣。其次还可用生产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人工降雨、合金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在“煤和石油”一节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介绍石油和煤的加工产品在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习物质燃烧时还可分析煤块为什么要做成蜂窝状,煤炉为什么设计上下两个通风孔,如何预防煤气中毒等等。而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象和图片资料,也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环境状况,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自然带来的危害性,引导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的量以及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产生环境危机意识感。讨论了这些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节约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还可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水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计算过,如果水龙头没有关紧,仅仅流出像火柴棒那样细的水流,一昼夜就可流失432升水。而我国的抽水马桶因结构不合理,80%都漏水,平均每套每年漏水110吨。我国共有这种马桶2000万套,仅马桶漏水一年就漏掉76000万吨。如果采用节水设备,则可使生活用水量大大降低。激发学生对水的开发和利用产生责任感和创新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现象的权威感。”一方面使学生进一 步知道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 探究科学的兴趣,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其实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水结冰而菜汤和酒不结冰;做馒头加碱和成面团,经发酵蒸熟后会使馒头疏松多孔。如何将着火的油锅熄灭,为什么说“蓬材火焰高”?为什么剩饭会变馊?为什么干燥的薯洞会“淹死”人?还有制作简易的水的进化装置;对土壤成分的检测;对一些工厂排放出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如何进行防治的调查;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蘸用无色的浓硫酸在厚白纸上写字, 过一会儿白纸上出现了醒目的黑色等。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冰箱除臭剂等.配制这些小化工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意识。把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变成想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用学得的化学知识去设法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以满足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确保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持续存在和稳步发展。使化学教学从化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把化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化学。
我们倡导新的化学教学中,其中将枯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因为在开放式实验中,大多数实验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是“有用的化学”,尤其是他们对趣味性实验、微型实验感兴趣的程度如“魔棒点火”、“神蜡自燃”、“烧不坏的手帕”、“净水变色”、“水点酒精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等 ,学生参与程度都很高。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提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喜欢穿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这就是在百货商店大量充满毛线柜台色彩特别耀眼的腈纶毛线。腈纶有“合成毛线”之称,它的学名叫聚丙烯腈,它具有羊毛的特点,并且有优于羊毛之初。腈纶是怎样合成的呢?制取腈纶的原料是丙烯腈,丙烯腈可以由电石制造,也可以用石油裂解和炼油废气中的丙烯来制造,丙烯经过氨氧化后,便成了丙烯腈。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发明油条的 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原理,才得到受人喜欢的油条。纯碱和氢氧化钠,这就是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 Na2CO3+H2O === NaHCO3+NaOH。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气化2NaHCO3===Na2CO3+H2O+CO2↑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充满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舒坦了自己的胃。我们用的肥皂盒、梳子、拖鞋、凉鞋、床单、水桶等都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有的比丝绸还要柔软,有的比钢铁还要坚硬。在这些材料的制作中掺入不同量和质的添加剂,以至塑料制品达到人们的预计要求。我们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最后,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化学问题。在给学生许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品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和知、情、意比较完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