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龙明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学校 龙明和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好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作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我国教育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中小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总量的矛盾。而传统的“一讲到底”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逐渐形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降低。1999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已经20个年头,但由于教师多年来形成的定性思维模式在客观上决定了不能把学生放开,而总是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学生指出一条学习道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路前进。长期下去,学生形成了惰性,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发问,缺乏个性化的见解,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讲出来,一切都等着老师来讲解、剖析,等着老师提问,而老师追求的是共通性,是标准化的统一答案,不允许个性化差异。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一旦外在压力减弱,学生学习就容易松懈,学习成绩就直线下降。这和实施新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必要条件。数学教师要以对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求新、求趣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小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意见,使得每个小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新能力,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研究、互相启发,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内容时,可采用这样的对话:“小朋友喜欢小白兔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白兔,太家想不想要呀?”“想要!”“小白兔送给我们四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都有两道题,答对了,就有一只小白兔跑出来。怎么样?同学们赶快来答题吧!”这样的教学思路,就是建立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交给学生自学方法,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一)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应用,获得持续学习和发展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给学习方法的立足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如从阅读数学课本、查阅辅导资料、网络检索、听老师讲课、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常生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加以指导。新课教学前指导学生预习,想象新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你有哪些地方看不懂?上课时又怎样进行“听、看、想、议、练”?长期坚持训练下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步加强,自学方法逐渐形成。
(二)培养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科学思考方法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加工、处理数学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解一道题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分析数学信息是解题的第一步,小学数学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各种题型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数学书上的题型多种多样,如中低年级的数学课本就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读懂主题图,发现情境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看图、读图的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忽冷忽热,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加以正确引导,并适当地对学生给予鼓励,提高解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如何信息反馈,培养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自我反馈,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积极思考,进行自我检查和认识,学会自我尝试,自寻规律,或者与同学相互讨论,促进他们思维碰撞,这对逐步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会创造是大有裨益的。每节课的教学结束时,进行教学小结,“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要求高年级学生自己尝试对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想一想还有哪些有关的知识是书本上没有讲到的,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哪些知识我还不是学得很好,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各种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个艰苦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难解的、绕弯的题会经常出现。这时教师要多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教育学生不要畏首畏尾、灰心丧气,要有不怕困难、敢于向前冲的意志品质,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奋斗精神,培养敢于向前冲的竞争意识,慢慢就会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会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甚至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影响。长久的坚持,这是自学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来磨炼学生的意志,如适时提供一些求解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教育学生败而不馁,学会赞赏自己微小的进步。在作业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留一些有难度的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努力后基本能得以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一些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攻克,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学习的过程中也就间接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学生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就会将学习坚持下去。
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是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技能,学会了自主学习,一生都会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应终身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观念,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总结培养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