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邓锦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 广西平南县龚州中学 邓锦杏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断传递的历史文明,见证了历史演变,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开展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着眼,就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提升的措施提出了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开展名著阅读、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教学五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因为高考的压力,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将目光放在“考点”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和应试技巧,对于传统文化则不够重视。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语文本身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学生刚入学就开始接触,基本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良好的语文基础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简单地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还需要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的存在,教师采用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讲解,以教材和相应的辅助资料为支撑,对文言文和诗词进行翻译,但是这种翻译过于机械,并不能表现出其深层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也不会投入过多的关注,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愿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讨论中,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两者无法很好地契合在一起。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提升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想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教师必须立足教材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语文素质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内容,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从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着眼,开展教学设计工作,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蕴藏在其中的传统文化。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朗诵诗词,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且在诗词阅读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以及胸怀,获得审美层面的愉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帮助其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认知。
(二)培养学生兴趣
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在拥有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其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教师可以轻易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辅助教学,向学生播放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配合情境教学法,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对《勾践灭吴》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就文章的背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然后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料,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三)开展名著阅读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应该单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这样有助于其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应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古典名著,如《论语》《诗经》《红楼梦》等,使得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改善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偏差,在语文学习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探讨,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四)挖掘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教育部门精挑细选得到的,在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找出文章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观念,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对深层次的文化观点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此来将传统文化的质和美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对韩愈的《师说》进行教学时,可以从文章中提到的疑问出发,通过问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尊师重教理念的理解;又如在《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对当时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和相关事件进行详细介绍,鼓励学生自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得其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文章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强化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继而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五)开展课外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有着很多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作品,然而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单单是通过课堂教学,是不能有效的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无法有效的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缺乏实践应用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往往只是学了些“皮毛”。再加上教材所收录的传统文化作品中,有些作品的字数十分庞大,只能从中截取一些片段,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阅读原著作品,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对全部的内容有着更加充分的认识,学生就会对原著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深入探究的欲望,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积极自主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个片段之后,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些后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接下来的故事产生兴趣,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阅读《红楼梦》,通过阅读看到“林黛玉”在书中的命运,这样学生还可以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片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积极的推荐各种我国的传统名著,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指引方向,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从而能够积极自主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织,我国传统文化的遗失速度不断加快,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历史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认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的做法[J]教育导刊.2006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淀放—浅谈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教育导刊.2014
[3]张薇:浅谈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