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价值与设计策略 肖宣月
小学数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价值与设计策略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肖宣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由这些精辟论断可以看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精神的成长需要自主,科学获知更离不开自主,而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用的最多最广泛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落实、有效?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驱动性问题为主要任务,让自主学习有效落实。
一、什么是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把一个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个或一系列核心问题。其实也就是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叫作“驱动性问题”,是基于它除了是一节课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还具有激励性、激发性和驱动性,具有更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基于“驱动性问题”的教学,就是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出发点,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合作探究,寻求解决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叫做“主问题教学法”。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在学生写出了多个不同的两位数后,以“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在思考与辨析中交流,从而感悟有序思考数学思想的价值,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题就是主要问题、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小结-运用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二、为什么提倡在教学中“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落实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落实自主学习很有必要。学生通过驱动性问题的解决,能建构知识体系;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思维。
据调查,学生学不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课的注意力分散。教师提出关键问题,作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新的知识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发现、被吸收、被应用。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落实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 把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扎实推进。
三、怎样设计驱动性问题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问题设计得肤浅、平庸,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的是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和原则。
(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把问题放置在适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问题可以激起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合作讨论,使不同认知结构、不同风格的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开放性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得到不同解决方案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和全面,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设计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不能停留在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层面,要让学生通过高级思维,对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并在听取他人意见之后根据自己的推理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1. 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体现针对性原则。
2. 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有梯度,体现全面性原则。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问题设计应新颖别致,体现趣味性原则。情境的选择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描述要幽默生动,操作表演要直观形象等,让课堂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总之,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先驱,切实可行的问题任务不仅能顺利实现学习目标,还能让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